第04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罕见病诊疗与保障的“中国模式”再升级

● 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缩短到4周以内

● 80余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 中国式办法就是要调动每一个社会细胞力量,共筑罕见病患者生命防线

疾病罕见,爱不停步!

4周以内就能被确诊——罕见病患者的平均确诊时间有了新突破,越来越多的罕见病“站到了聚光灯下”。

曾经,这一时间长达4年,哪怕是在医疗保健体系较为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无数家庭辗转于复杂的医疗系统,却屡被误诊。

正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聚焦这一特殊群体,把脉问诊,助力罕见病诊疗与保障的“中国模式”再升级。

罕见病,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到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确诊难、缺少药、药价高”一直是罕见病患者难以言说的“痛”。

“如果生命是一场罕见的梦,你会怎么办?最难得,是希望,是温暖。当病痛让你难以撑下去时,我们就要携手点亮生命之光。”大会上,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王奕鸥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患者的心声。

对于罕见病诊治这道世界性难题,我国多部门携手社会各界关爱罕见病患者,加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罕见病防治保障之路,构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管理、有药用、能负担”的全链条模式,努力不让一个患者“掉队”。

——罕见病诊疗更精准。

“脾切除是否可行?”“能不能开展补体抑制剂治疗?”……每周四中午,北京协和医院国家级罕见病会诊中心,来自不同学科的顶尖专家汇聚于此。在线上参会和会诊的,还有来自全国多家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的医生们。他们共同为一个罕见病患者和家庭提供诊治方案。

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国家级牵头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牵头编写了罕见病诊疗指南,建立了罕见病多学科“一站式”诊疗模式。

建立中国罕见病综合云服务平台,提高罕见病诊疗智能服务能力;发布两批罕见病目录,共收录207种罕见病……桩桩件件,都为艰难前行的罕见病患者及家庭注入向上力量,罕见病规范诊疗能力和照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药品可及性持续增强。

每一次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都牵动着参保人的心。

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增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重要药品诺西那生钠注射液;2023年的目录调整新增15个目录外罕见病用药,覆盖16个罕见病病种,填补了10个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戈谢病、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治疗用药被纳入目录……目前已有80余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罕见病药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说,下一步,将持续完善罕见病用药准入和支付机制,探索建立“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引导支持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工会职工互助等其他保障力量共同努力,凝聚提升罕见病医疗保障水平合力。

——社会力量温暖壮大。

2018年10月,中国罕见病联盟成立;2023年2月,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成立……罕见病医学专业学会组织相继成立,罕见病医学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助力罕见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被社会各界所“看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罕见病设立专项,科技部批准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罕见病研究杂志创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罕见病共助基金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罕见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式办法就是要调动每一个社会细胞力量,共筑罕见病患者生命防线。”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主席、康复国际原主席张海迪表示,人们和罕见病的斗争,也是人类和疾病斗争的缩影。随着医学进步和社会对罕见病认知的不断提高,我们坚信,人类终将攻克罕见病。

新华社记者 李恒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 以军轰炸加沙北部造成至少73人死亡

  • 普拉博沃宣誓就任印尼第八任总统

  • 2024首趟“中欧班列—进博号”抵沪

  •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掘进突破1000环

  • 报头

  • 在“大金砖合作”开启之年感受金砖活力

  • 罕见病诊疗与保障的“中国模式”再升级

  • 苏丹开始为140多万民众接种霍乱疫苗

  •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

  • 美国南部一码头局部坍塌致7死多伤

  • 留心,这些信号可能是你的骨骼在“报警”

  • 沪滇协作各项任务指标进度明显加快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