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情况和数据在智控中心的数字大屏上一目了然;自主设计的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实现“机器人为机器看病”功能;自主研发的防误操作系统有效杜绝了人为疏忽带来的安全风险……走进云天化集团旗下的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处处可见创新创效的成果在智能制造领域显现。公司工会副主席殷小虎说:“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我们实施了‘三三三’工程,产业工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创新创效的氛围很浓厚。”
所谓“三三三”工程,第一个“三”,是指构建技术创新管理、技能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室(站)三大平台,培养公司发展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第二个“三”,是构建成长、激励、评价三大机制;第三个“三”是实施60/70传承计划、80/90提升计划、00后备计划。
天安化工建立的技术创新管理平台面向公司所有产业工人征集创新成果,仅今年就申报技术创新成果116个,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职工提“五小”及合理化建议3400多条、奖励958条。目前,公司共建设创新工作室、技能工作站等室(站)12个,并与室(站)签订年度业绩合同,试行“事业型团队”建设工作机制,对完成业绩的实施相应奖励。今年以来,公司室(站)共带徒149人,承办技能竞赛15场次。
公司通过改革打通产业工人上升通道,建立“横向2个职类,6个职族,18个序列,21个职种;纵向8个层级”的双通道多层级职位体系,干得好的技术人员薪酬高于公司中层干部已成常态。在生产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还建立业绩捆绑、超额利润分享、技术创新项目效益提成机制,设置了如巡检达人、操作能手、隐患猎手等22类奖项,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公司依托好的平台机制,构建人才梯度培养体系,接续实施传承计划、提升计划、后备计划,培养技能导师116名、精英型人才11人、骨干型人才68人,引进20余名管培生和技培生。装备管理中心主任助理黄华作为80/90提升计划中的技术管理人才,依托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开发在线监测与故障监测系统,获得公司技术创新二等奖,团队成员都获得了相应奖励。“大家很有获得感,很多时候都是主动加班加点干。”他说。
本报记者 郎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