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中强调:“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历经七十多年风风雨雨,民族团结誓词碑始终是云南各族人民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和“新中国最早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物证”,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写照。1950年国庆前夕,党中央邀请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观国庆一周年观礼。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各少数民族代表,一起观看文艺演出,互赠礼物,少数民族代表参观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昆明等城市,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坚定了跟中国共产党走的决心。少数民族代表回到普洱地区后,第一届普洱地区兄弟民族团结大会召开,进京观礼团代表畅谈见到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的感想感受。经时任普洱地委书记张钧提议,按照少数民族习俗,剽牛、喝咒水,立碑盟誓,各民族代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决然郑重签名,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坚定决心,各少数民族代表立碑盟誓是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诠释。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开启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自愿自发参与、展现家国情怀的民族大团结盟誓活动,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正如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中指出:“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开启了民族关系的新时代,摒弃了旧社会各民族互相提防、争斗不休的历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史上的一段佳话,不仅记录了盟誓代表们不悔的誓言,也是民族关系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成功实践的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感召下,云南各民族亲如一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宝贵的财富,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个发展定位与目标要求,为新形势下云南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事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195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16亿元,2023年全州经济总量跃升至778.27亿元,比1950年增长4863.2倍,年均增长9.8%。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76元到2023年的58937元,增长774.5倍,年均增长7.3%。可以说,西双版纳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充分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的成功实践。
总而言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普洱的,也是云南的,更是中国的。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传统,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凝心聚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作者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