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省农科院研究团队与云南农大研究团队合作

揭示茶园土壤中草甘膦的降解机制

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 近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申时全研究员团队与云南农业大学叶敏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茶园土壤生态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结合农药降解分析、微生物组学及富集培养试验,系统探讨了除草剂草甘膦在茶园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微生物降解机制。相关成果以《草甘膦对大叶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及其降解机制》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险材料杂志》)。

草甘膦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广谱除草剂,因其高效性和低成本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其环境残留及潜在生态风险引发广泛关注。

该研究发现,草甘膦在茶园土壤中的降解符合双一阶平行降解模型,呈现初期快速降解和后期缓慢降解的特征。在不同性质的茶园土壤中,其降解速率差异显著,半衰期从12.7天到268天不等。茶园土壤的酸性和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可能导致草甘膦形成固定残留,阻碍微生物降解,同时主要代谢产物氨甲基膦酸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构成潜在生态风险。草甘膦对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及网络复杂性表现出“双重效应”。适当浓度下,草甘膦可刺激微生物活性,增加群落多样性和网络复杂性;但当浓度超过阈值或暴露时间延长时,则可能对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草甘膦显著改变了茶园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优势菌群发生变化,代谢功能也随之改变。功能预测分析表明,草甘膦暴露后,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相关通路增加,而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及外源化合物生物降解相关通路减少。通过Lefse分析及构建的四重降解标志物判定标准,鉴定出多种可能参与草甘膦降解的关键细菌类群,包括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放线菌门等,这些微生物可通过代谢途径协同参与草甘膦降解。此外,团队还从长期施用草甘膦的茶园土壤中成功分离并筛选出一种高效降解草甘膦的微生物联合体。

该研究全面揭示了草甘膦在茶园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影响,进一步阐明了草甘膦的降解机制,为污染茶园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推动茶园生态系统污染治理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提升服务能力 助推乡村振兴

  • “千课万人”昆明论坛举行

  • 报头

  • 揭示茶园土壤中草甘膦的降解机制

  • 我省组织开展“民相亲·教育行”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精品活动

  • 云南省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防治专委会学术年会在昆举行

  • 云南省“美丽化学”实验展演暨科普进校园活动在保山举行

  • 云南秋冬雾出没 遇上团雾需小心

  • 名中医脾胃肝胆病治疗经验学习班在昆举办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