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鹏
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家庭中,中国以总数57项名列第一;而云南又以6项世界遗产位居中国第二。从世界看中国、看云南,中国关于世界遗产各项措施举足轻重;从云南看全国、全世界,各地保护世界遗产的举措和成效也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其中,媒体的作用值得一提。
很多人可能没有去过世界遗产地,但对这些地方的景色、特色却有所了解,甚至向往着某一天能够亲身体验,原因就在于媒体宣传。通过媒体,人们知道了英国的巨石阵、老挝的琅勃拉邦古城、希腊的雅典卫城等,媒体为受众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让大家穿越时空的阻隔,构筑起对于世界各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体认和想象。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对于遗产区的人民更具有特殊意义。但目前仍有不少人对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及其价值不甚了解,这在现实中会形成一种割裂:保护方和其他群体各持己见,难以达成共识,保护的力度和效果因之大打折扣。媒体的参与有助于推进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云南三江并流区域的一些护林员,原来的身份是猎人或伐木者,他们放下斧头和猎枪,拿起锄头和相机的故事一经媒体传播,就容易让大家更有兴趣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当媒体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学校通力合作后,其带来的科普成效是大范围和深层次的。一次世界遗产保护活动、一篇感人至深的世界遗产保护报道、一幅世界遗产的美景图片,都能在不同群体间形成记忆,广为传播。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这种传播效果呈现指数级效应,如今年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区借《黑神话:悟空》火爆的势头,推出影视剧86版《西游记》打卡地系列活动,经新闻媒体转发传播后,游客大幅增长,实实在在扩大了知名度。
站在国际传播的角度,媒体更直接促进了不同国家世界遗产的交流交往。今年8月,在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中柬文化走廊,“世界遗产面对面 文明互鉴手拉手”主题图片展、静态展示区精彩亮相,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亮相海外,引发了众多国内外受众共情和共鸣。
世界遗产保护是中外人文交流互鉴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媒体在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交流方面责任重大、空间巨大。在全球交往日趋便利和紧密的趋势下,应充分发挥更多媒体力量,携手加强保护,确保我们“过去的故事”在将来依然可以全人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