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朝奇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民族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云南民族大学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学主线,坚定不移推动政治立校工作要求落实落地。校党委始终扛牢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深入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民族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强化政治引领
把握政治属性抓教育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不移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云南民族大学党委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校党委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校党委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严格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上带好头。学校构建了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的全面领导格局和全面从严治党领导体系。
以政治建设统领清廉学校建设。学校围绕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巩固深化政治巡察,紧盯权力和责任,把准“四个对照”政治标尺,深入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党内监督。坚定廉洁办学治校理念,以道德教育培养廉洁自律操守,以纪法教育强化底线敬畏意识,显现清廉学校建设本色、擦亮清廉学校建设底色、突出清廉学校建设特色,打造“民大特色、民大品牌”。
以清廉学校建设促学校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厚植廉洁根基,激发干事创业、担当进取的精气神,确保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方位、多形式营造校园崇清尚廉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进一步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培养廉洁自律道德操守、弘扬崇廉拒腐社会风尚,不断增强廉洁治校、廉洁从教、廉洁育人、廉洁修身意识。不断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盯“重点”、破“难点”、疏“堵点”、举“亮点”,实行工作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以高质量管理工作助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聚焦主责主业
把握人民属性办教育
宋代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礼记·大学》中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云南民族大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先后高质量召开学科建设与发展大会、科研工作大会、人才工作大会等会议,将学科、科研、人才工作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培育具有家国情怀、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有效提升育人的“纯度”。依托云南省纪律教育基地(高校)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纪律教育,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坚持“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现“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心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机融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师生回信“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作为铸魂育人的出发点,着力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民族人才。
以高质量科学研究助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始终保持在云南第一梯队,自然科学研究近年来成绩喜人。高水平科研课题立项稳中有升,2024年学校共有17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获得立项,立项数位列全国民族院校第三位、并列云南省第三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1项。2024年学校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科研究基地立项4项,居全省第一,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理工科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发展,现已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2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
锚定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学校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边疆人民,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大思政课”体系,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品牌,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第三方评估工作,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办有温度的教育是培养有情怀人才的重要前提。学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师生团结奋进的“价值温度”和办学治校的“实践温度”。学校的学生很多来自边疆民族地区,要实行“三全育人”实现“五育并举”,就要办有温度的教育,让同学们沐浴着党的关怀、学校的关爱和同学的友爱,使学校成为党领导民族高等教育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扎根西南边疆
把握战略属性促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云南民族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出“文科兴校、理科强校”的发展思路,以服务大局促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对云南提出了“三个定位”的重要要求,为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紧抓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发展非通用语,推广“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一步,学校将高位推进“职教出海”,以“澜湄职业教育工坊”“澜湄工程技术工坊”“澜湄非遗文化工坊”为横向布局,以中本畅通、高本贯通、职普融通、本硕联通为纵向布局,构建学历和非学历国际化人才培养“职教出海”新格局,将“澜湄工坊”打造成为云南职教国际化的代表性名片。
围绕社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校立足传统优势,瞄准社会发展需求,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不断强化学科高地。积极探索适应高等教育转型变革新趋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理工农医学科比例,持续推进“四新”学科建设,加大对区域国别、边疆学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战略性学科的培育建设。
立足边疆办教育。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累计向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立足本位,持续加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民族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第六次党代会描绘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立校、学科优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等九大战略目标任务。今后,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省委、省政府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关爱,切实担负起建设全国一流民族大学的政治责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挺膺担当,奋楫笃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作出民大贡献。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