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片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种植马铃薯的好地方,但目前马铃薯品种单一、品质退化。”“村里路灯老化,时明时暗。”“旱季时,我们没有浇地的水。”……在泸西县人大代表联络室里,群众畅所欲言,代表积极回应。
近年来,泸西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完善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方式和渠道,将代表“家站室”接访群众和代表主动“家访”群众相结合,建立健全代表活动收集意见建议处理办法机制,让代表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泸西县在全县96个代表活动阵地推行了“月进站、季回家、平时到联络点入网格”“察民情、搞调研、年终述职回头看”等工作,实现县域站点全覆盖、进站活动常态化、服务特色化,以及“家站室”常用、代表常来、实事常办。目前,群众“有事找人大代表”“有意见到代表‘家站室’”已成为常态。
为更好地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泸西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实行常委会组成人员“家访”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家访”办法,要求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家访”5名以上县人大代表的同时,每年“家访”10户以上群众。县人大代表原则上按照所在选区每年“家访”10户以上群众。开展“双家访”活动以来,县人大代表“家访”群众6288户,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6875条,现场办复6380条,转交乡镇人民政府办理337条,转交县级部门办理158条,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小事”,赢得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为回应处理好代表在“家站室”接访和“家访”工作中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泸西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代表活动收集意见建议处理办法,通过健全完善该办法,实现了由群众点单到代表定单、再到政府接单,最后由人大验单的全链条、全过程回应机制,群众意见、建议得到了有效的回应和办理。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