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让乡村文化迸发新活力

朱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摇篮,反映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去乡村旅游,许多人有了新体验:框进相机画面的乡村景色或许大同小异,印入心间的乡村文化和民风民俗却独一无二。

从“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到滇池西岸汉、白、彝等多民族聚居的百草村,再到“南铜北运”的第一站点和重要货物集散地——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这些乡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流连忘返。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观的简单利用上,更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我省各地乡村因地制宜盘活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呈现崭新面貌,乡村文化活力迸发。喜洲镇周城村的扎染技艺成为游客旅游的体验项目;滇池西岸的百草村因为旅游发展,新开了乡村咖啡馆;娜姑镇白雾村举办了“村跑”,把乡间田野变成了竞技跑道……这些新发展、新变化,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丰富与多元。

实施“千万工程”,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要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的结合。各地的丰富实践充分说明,乡村文化反映了乡村的历史,承载着当代人追寻的乡愁,也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密码。

乡村文化如何迸发新活力,要从文化的独特性上去做文章。挖掘传统手艺、民风民俗具有的宝贵文化价值,可以通过活态传承与发展文创等方式,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探索更多可能性;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生态文化,可以通过举办节日和活动、创新研学游等方式,让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这既需要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找到其独特性,又需要对其属性进行深入分析,选择突破点,因地制宜,选对路子,才能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山乡巨变,向美而行。期待多元的乡村文化为乡村发展赋能,让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彝绣进校园 非遗展魅力

  • 阅读润心田 书香满农家

  • “云雁”DL-2L飞机在全国轻型飞机锦标赛夺金摘银

  • 报头

  • 办好“小案件” 守护“大民生”

  • 添福祉 增动能 促振兴

  • 丽江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超过800万人次

  • 省教育厅与曲靖市共建曲靖师范学院

  • 让乡村文化迸发新活力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