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乡村现代化,必不可少。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从标题可以看出,“千万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乡村样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从提出到现在,20多年来,“千万工程”沿着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三美”融合路径,从一省一域走向全国,让农业大国走对了现代化的路子。
“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美丽生态——“千万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这正是“千万工程”的初衷。世纪之初的浙江,开矿炸山,口袋富了,环境却毁了。面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究竟要“多多的票子”还是要“美美的面子”“扎实的里子”?“千万工程”不做选择题。2005年,在浙江余村,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理念一变天地宽,生态美了,村民笑了,游客多了,年轻人也回来创业了。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千万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展示。在咱们云南美丽的土瓜冲村,就由政府整合资金修基础设施、村集体租赁闲置房、文旅公司装修运营,如今,“老土房”来了许多“新村民”,“空心村”成了“旅居村”。看来,绿色的魅力真的很大。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美丽经济——“千万工程”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一边是城市化的加快、一边是乡村衰落的“流行病”,“千万工程”的做法是:扎根乡村,却不把城乡割裂开,要实现“城”和“乡”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早在“千万工程”启动之时就指出: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这种“不能就乡村论乡村”的理念也在迭代升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怎么“融”呢?比如,咱们要让进城落户的农民有和市民一样的社保、教育、住房权利,“留得住”“融得进”;而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要带着干、帮着赚,让城里的科技、资金、大学生都来下乡,让孟连“334”联农带农机制创新出现在云南更多的乡村,把云南的好资源变成好产品、获得好销路。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美好生活——“千万工程”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今天,各地“村BA”“村超”“村晚”已经是跨越城乡中外的乡村文化品牌;保护古村落已成为社会共识,滇池边的海宴村让游客始于网红日落的“颜值”、忠于古朴文化的“内在”,“有风的地方”大理凤阳邑走出了“文旅+影视”的新模式。原来,乡村的现代化不是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更像乡村。在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罗良村,先“洗脸”、后“化妆”,党员干部们带领群众把2000多个废轮胎变成了花架花篮,与百年哑泉、农耕墙画交相辉映。在官渡社区,好风景造就好“钱景”,环境整治退出的200余亩蔬菜大棚成了田园综合体,大米品牌年创净利润70万元……从“千万工程”的实践成果中,我看到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乡村篇,云南村民们的生活“样样好”。
今年是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是一项暖民心的工作,让这项老百姓的幸福工程从“星星之火”壮大出“燎原之势”,照亮乡村发展之路、幸福之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千万工程,万千美丽,万千情怀,万千幸福,都是为了“向往的生活”。
(作者单位: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