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有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联系,遇到困难有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帮助,“一老一小”有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照顾……
2024年以来,东川区人社局和阿旺镇向阳社区联动,创新打造就业“幸福里”“小喇叭”品牌,围绕就业增收目标,开展“一条龙”服务,推进就业“六步法”扩面增效,社区劳动力就业率近100%,年人均纯收入达1.71万元,其中就业收入占比约80%。
岗位有人找
按照“党组织+就业‘幸福里’+劳务合作社(企业)”模式,向阳社区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组织“小喇叭”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开展网格摸底、敲门问需、联合找岗、订单培训、转移就业、入企稳岗“六步法”,积极对接区内外用工企业和劳务公司,储备用工岗位,建立社区群众务工需求档案,帮助双方实现无缝对接。每年春节、端午、中秋、火把节等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时,社区就业“幸福里”就业志愿服务队拿起小喇叭进村入户,宣传落实就业政策,把岗位送给群众。
向阳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志愿者辗转上海、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带领务工群众到沿海地区打工。洪印第一次到省外务工,志愿服务队为他联系好工作并送至岗位,厂里包吃包住,月工资5000多元。洪印按月寄钱回家,全家日子越过越好。服务中心积极对接昆明、东川城区就业需求,2024年帮助群众外出务工近千人次。通过发展“向阳橙”、番茄种植产业,组织群众在镇内百香果种植、牛蛙养殖基地务工,带动就近务工200余人次。
务工有依靠
向阳社区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把务工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建立全过程服务机制,让群众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建立外出务工群众联系机制,在务工群众集中的地方推选培养带头人、联系人,签订劳务保障协议,给用工企业和务工群众双方吃下“定心丸”。建立用工企业回访机制,实地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倾听务工群众心声,组织双方座谈,保障务工群众权益。
在东川区人社局的指导帮助下,向阳社区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昆明、上海、江苏、广东等就业服务联络站作用,定期外出“拓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维权”,当好务工群众“娘家人”,及时解决他们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阿旺镇向阳社区一对夫妻在广东东莞务工,妻子因病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肝炎、肝衰竭、肾结石住院治疗。得知这一情况后,社区及时向镇党委、镇政府、区人社局汇报。阿旺镇为患者家庭申请了临时救助,纳入监测户进行帮扶,通过医保追溯报销医疗费2.0万元。区人社局副局长陈应兰在去广东开展稳岗服务期间,发动广东就业工作站务工老乡积极开展捐款,共同谱写了一曲帮助外出务工困难群众的“大爱之歌”。
“老小”有人管
向阳社区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整合各方资源,调动社会力量,确保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老有所养、小有所托。安排“关爱型”公益岗位和“小喇叭”志愿者照顾留守老人,做到“日有走访、周有上报、月有总结”。70多岁的空巢老人叶大妈说,志愿者经常上门来看望她,帮她拿药、做家务、打扫卫生、买日常用品,还陪她聊天,像亲人一样。建设“幸福食堂”方便就近务工者和留守老人用餐,对60岁以上老人用餐优惠、80岁以上免费,赢得群众一致好评。
向阳社区就业“幸福里”服务中心开设“四点半”课堂,开展社区巡逻,让学生放心上学、安全回家,慰问回访务工群众家庭150余次,护送留守老人就医、协调留守孩子就学等近百次。
东川区人社局局长周荣介绍,向阳社区打造就业“幸福里”“一条龙”品牌,服务群众就业,增强了务工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下一步,将紧紧抓住“一老一小”关键问题,做强做优服务,解决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务工、放心就业。
本报记者 姜定才
通讯员 云川 杨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