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工作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
近年来,政法机关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要职责,持续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改革之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
百姓“身边小事”,改革“心头大事”。
“高效办成一件事”公证事项范围扩充至31类84项;超过90%的县市可以办理小型汽车登记业务;赴港澳旅游“一签多行”“一周一行”陆续实施……一系列公证、交管、出入境便民利企改革措施,切实为群众办事“减负”,让人民可知可感。
公安交管改革持续推进,累计通过线上视频快处1000多万起轻微交通事故;“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提高立案审查和阅卷效率,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普惠的法律咨询服务……一系列新技术应用,让政法机关面貌一新,执法司法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9个方面45大项改革内容,200余项具体改革任务……
202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六五改革纲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政法机关肩负重要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明确部署,对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
司法责任制改革,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政法机关近年来深入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人民法院不断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职责,“法答网”上线以来累计提问74万条、答疑67万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条例明确,检察人员应当对其履行检察职责的行为终身负责……改革环环相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脚步更加坚定。
以法治之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政法机关是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立足政法职能,在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上下功夫。
近年来,政法机关努力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营主体平等、市场竞争有序、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监管到位、司法维护公正。
明确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依法实行同责同罪同罚;监督纠正违法“查扣冻”企业财产、“小过重罚”“同案不同罚”……政法机关努力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让企业家安心干事创业。
“五个严禁”“八个不得”……2025年伊始,国办发布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引发热议。司法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2.4万件,有效规范了一批行政不作为、程序违法、乱罚款问题。
保护科技创新、释放市场活力,政法机关拿出实招硬招。
人民法院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高端装备等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6.4亿余元创下新高。
司法部发布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管理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287家,年均办理鉴定业务2.1万余件,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提供有力证据支持。
以为民之心守护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国泰民安,民之所盼。老百姓痛恨厌恶什么,政法机关就全力打击铲除什么。
攻克一批“骨头案”“钉子案”,查处一批黑恶势力“保护伞”,推动健全一批预防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长效机制……中央政法委持续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源头治理,向社会持续释放“扫黑除恶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侦办涉黑案件121起,恶势力犯罪案件1883起;破获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1.7万余起;侦破毒品案件3.8万起,缴获各类毒品24.4吨,坚定不移守护人民幸福安宁。
中央政法委以县级为重点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统筹司法功能,切实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向“天价彩礼”说“不”!最高法施行司法解释,统一裁判尺度,助力移风易俗。
保护江河湖海,着眼衣食住行……检察公益诉讼制度10年来范围不断拓展,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
政法机关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政法工作现代化,推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不断迈向更深层次、更高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保障。
新华社记者 冯家顺 罗沙 据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