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娜 黄翔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几千年来,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历尽磨难而薪火不辍、屡经世变而固本开新?根本就在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塑造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一百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汉唐气象、宋元韵致到明清风华,中华文明始终有源有流、有根有脉。这样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
创新性:革故鼎新、辉光日新。《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两千多年前,中国西南部有一个与当时西汉王朝同时存在的王国“滇”,文博界“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中的战国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极高水平,展现出古滇国辉煌而发达的青铜铸造技艺。
统一性:多元一体、团结集中。杜甫《秋兴八首》有云:“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从汉武帝在长安城里开凿昆明池练习水战、力图征服位于昆明滇池一带的古滇国,到清乾隆皇帝将颐和园内水池更名为昆明湖以展望四海臣服。大一统,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以强大的感召力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心,强化着中华民族的认同。
包容性:交流交融、兼收并蓄。云南省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是宋大理国时期作品,金翅鸟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扎根流变。在同一时期,佛教在其发源国印度业已消亡之际,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大理国还能制造出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这一工艺细腻、造型精美绝伦的作品,足以说明中华文明始终依靠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融同化异的坚韧特性,使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创新。
和平性:共生并进、保合太和。六百多年前,明朝官员、云南人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用“宝船和友谊”留下中外和平友好的佳话。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到“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担当,到“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和”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呈现形态,创新性回答了中华文明的活力之源,统一性镌刻着中华文明的价值旨归,包容性揭示着中华文明的万千气象,和平性则彰显中华文明的处世姿态,五方面的突出特性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民族复兴,以文化兴盛为强大支撑;时代进步,以文化繁荣为鲜明标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分别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2年云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重点项目“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22SZL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