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云南,希望在田野。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96.6亿元显著提升至2023年的4012.2亿元。
烟草、鲜切花、咖啡出口值全国第一,茶产业种质资源全国第一……依托资源禀赋,云南着力建设特色农业强省。聚焦粮食、花卉、水果等14个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建立专项工作机制,超过65%的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推动每个脱贫县形成2至3个特色产业,94%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土特产”成为助农增收源头活水。
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连绵不断的甘蔗随风摇曳。产业园内,一根甘蔗被“吃干榨尽”,变为白糖、有机肥、纸制品等系列产品。2024年,当地甘蔗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5亿元。
紧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深加工、冷链物流及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云南在农业领域掀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启动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茶十条”“咖六条”“奶六条”等政策措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精心培育并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种业联合实验室、特色科技小院和院士工作站,上线“云岭农科110”创新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高达96%,连续3年成功承担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任务。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乡村开启提质升级新篇章,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的领域。
“不论往哪个方向步行,10分钟内肯定能走到一个公园,这就是弥勒吸引我的地方。”来自深圳的余国勤在弥勒市住了近两个月,“每天晒太阳、逛公园,这就是我想要的旅居生活。”
一批旅居村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样板,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全省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6个,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0条。
厚植为民情怀标注美好生活温度
我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重稳定在七成以上。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开远市解化社区的老年幸福食堂里,有少盐少油、营养均衡的“幸福餐”;马关县都龙镇茅坪社区的“儿童之家”里,丰富的课程等待孩子们前来体验。
云南坚持把关爱服务“一老一小”作为为民办事解难题6件重点实事之一,部署专项关爱服务行动。与13个省区市建立旅居养老联盟,开发4条旅居线路,推出50多家高品质旅居养老服务机构,打造“七彩云南·养老福地”品牌。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学前教育扩容增效、义务教育城乡一体、普通高中质量提升、特殊教育适宜公平。
目前,全省共有1153个养老机构,1.3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709个在运营老年幸福食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8.7%。从2021年起,累计投入超过37亿元,完成756所幼儿园建设,增加公办学位15万余个,90%的城乡社区有了“儿童之家”。
从城市到农村,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一项项暖心政策落地见效,民生实事“开花结果”。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云南将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