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昭通市代表团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基础设施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打造能源基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等群众关心的话题,提出意见建议。
过去一年,昭通市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经济总量提前一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实现历史性突破;“五个千亿元级”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000亿元;城镇化率预计增长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其势已成。
代表们认为,要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因地制宜做好科技赋农和“土特产”增值大文章,加快从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型农业强市迈进。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高水平打造“千亿元级”能源基地。着力构建“公、铁、水、航”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全力保障昭通机场今年转场运营、渝昆高铁2026年底建成通车。坚持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之举,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努力把昭通打造成为省级区域教育中心。深入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不断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昭通贡献。
代表们表示,要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谋划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大强市”建设,推动昭通高质量发展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本报记者 邓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