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定才 通讯员 章治 袁芳 穆志芳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临沧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贯彻落实“千万工程”经验,突出“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持续改善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稳固长效机制,全力抓好移民后期扶持。沧源佤族自治县工作案例入选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高质量发展实践典型案例。
2024年12月18日,移民工作采访团走进沧源,采访当地移民后期扶持的情况。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广场阳光明媚、温暖如春,阿佤群众载歌载舞,歌唱新生活、歌唱共产党。见到移民工作采访团的老支书岩翁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佤山的每一个角落,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佤山、关怀佤山,佤山人民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永和移民新村——
后扶项目促蝶变 产业兴村稳民生
沧源县勐董镇永和移民新村坐落于县城南侧,是建设勐董水库搬迁的村庄。这里森林苍莽、雾气飘飘,永和移民新村掩映在古树、竹林中,充满勃勃生机。
永和移民新村现有移民129户462人,距县城10公里、永和口岸4公里,边境线长3公里,国土面积达5.7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和部落所在地,也是佤族“甩发舞”的发祥地。
走进移民群众家中,家家户户都挂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影印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就挂在我们家里,时时鼓舞着我们建好村庄、守好边疆。”永和移民新村村委会主任李六远介绍,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村庄老老小小尽情唱歌跳舞,歌唱共产党好、新时代好。
沧源县搬迁安置办主任孙继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永和移民新村村民备受鼓舞,村民爱党、爱国意识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扛牢了建设家乡、守好边关的责任。”
孙继东介绍,曾经,永和移民新村部分村民思想意识落后,生产积极性不高。沧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引导永和移民新村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同时,在省、市、县搬迁安置办的支持下,通过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利用“三会一课”“万名党员进党校”等载体广泛宣传,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强意识、转作风、勤宣传,引导群众增强爱国、爱家意识,积极投入建设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来。
结合永和边境旅游和永和口岸国门建设,在移民后扶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永和移民新村投资1100万元,新建了一栋独具佤族民居特色的现代化酒店。该酒店占地2.4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共26个房间,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2024年1月18日酒店开业至当年12月,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实现当年开业当年见效。曾经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村民如今都到酒店做服务员,他们说:“过去天天闲在家里没事情干,如今在酒店工作不仅学到了本领,还增加了收入,日子比以前强多了。”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永和移民新村成立了以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理事会,实行理事会成员挂包农户制度,每名理事会成员负责5户农户的思想教育、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等工作。同时,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提高了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意识;组建护村队,严格落实边境村管理“十报告制度”,加大矛盾、隐患排查力度,让不稳定因素“发现在一线、解决在基层”。针对边境地区的特殊性,永和移民新村党总支整合驻地军警和挂钩部门力量,划分“边境安宁”党员责任区,村民携手筑起“人人是岗哨、户户是哨所”的边境长廊。
在经济建设上,永和移民新村成立了永和移民新村思味好生产队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移民户”的运作模式,项目收益由合作社以分红形式分配给移民。在此基础上,村民成为了项目管理者和产业工人,一方面拥有地租收入,另一方面拥有打工收入。目前,合作社发展中华蜂养殖2000箱,建设百香果、大树番茄种植基地各130亩,打造了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佤族树屋打卡点等,推出自助烧烤、特色小吃,举办周末吉他佤歌会,打造周末旅游目的地。同时,利用毗邻永和园区和口岸优势,组织化输送劳动力到园区务工,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永和移民新村荣获“临沧市水库移民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并于2023年被评为市级乡村旅游品牌村。
据统计,在省、市、县搬迁安置办的关心支持下,永和移民新村先后投入移民资金6992.72万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项目22个。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62.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大幅超出地区平均水平,移民群众喜上眉梢、甜在心头。
勐卡移民安置点——
安居优居梦终圆 山水傣寨绘新景
2024年12月18日下午,在沧源翁丁风景区的木鼓声中,移民工作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勐卡村。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生态环境秀丽、基础设施完善、居住条件优越、产业业态丰富的移民现代新村。勤劳智慧的傣家儿女或忙碌在田地里、或在路边摆摊设点服务游客、或在家中照顾“一老一小”……
勐卡村党总支书记罕小江介绍,勐卡村位于沧源县勐角民族乡,是芒回水库的移民安置点,村庄依山傍水,就地后靠,共搬迁安置135户622人。村庄紧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翁丁原始部落和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勐卡村正在建设的“一湖三寨六岛”与前者形成旅游大环线,是沧源县打造全域旅游的核心区,是名副其实的“翁丁后花园”。
“搬迁前,勐卡老寨村民居住在简陋的木板房吊脚楼内,房屋拥挤狭窄、低矮潮湿。村内雨天泥泞不堪,晴天浮尘满地,群众生活极为不便,加之人畜混居,粪便污染,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村民杨自强介绍,搬迁后,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现代厨房、卫生户厕、独立卧室、水电网络等功能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安居梦”。
从“优居”到“富居”,勐卡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组织群众到翁丁风景区及芒回库区务工就业,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群众购买挖机及运土车辆,投入水库建设,让村民承包土方工程当老板;统一规划建设特色经营摊位,让村民摆摊设点增加收入。规模化连片种植荷兰豆80亩,亩产量达1吨,亩产值约1万元;连片种植黄瓜50亩、四季豆70余亩、贡菜260余亩,形成勐卡村特色农产业;外地客商纷纷进山种植或购买,人气、商气齐聚村庄。2024年,勐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搬迁安置点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孙继东介绍,下一步,勐卡村将会成为翁丁和南滚河的游客集散地,形成翁丁佤文化、勐卡傣文化、南滚河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民族文化大旅游景区。同时,随着芒回水库蓄水期的到来,勐卡村“一湖三寨六岛”的壮丽景观将如约而至。一湖,就是芒回水库蓄水后的辽阔水域景观;三寨,就是依山傍水的勐卡老寨、搬迁安置点及勐卡新寨,这里可以观赏傣寨民居、体验傣家生活、感受傣族文化;六岛,就是水库中的六个岛屿。
目前,在云南景兰文旅集团的支持下,勐卡村正分别完善旅游功能,推动寨子、岛屿、水面一体化布局,并向深层次拓展,推动实现“吃、住、玩、游、购、娱”本土化、差异化、特色化开发。届时,高峡出平湖、傣寨炊烟起、岛屿春波漾,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勐卡人间美景图将呈现在佤山之巅,为世界打开一扇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边境旅游大门。
景兰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张仲琴介绍,景兰文旅集团推动翁丁风景区和勐卡村“一湖三寨六岛”一体化开发,打造更加完美的旅游目的地,让广大游客在翁丁体验佤族文化,在勐卡感受傣族风情,把翁丁风景区打造成山水景观互补、民族文化多样、旅游业态丰富的大景区,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落地沧源,带动临沧旅游高质量发展。
“沧源县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佤山人民的幸福之歌。同时,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边境位置,以建产业促发展、兴教育促文明、抓治理促和谐,把移民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现代化新村。”沧源县副县长李树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