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读 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读书人语

年画的韵味

张雪飞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近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和春节的文化符号,年画镌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深处,有“贴在墙上的风土人情”之称。

年画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自商周开始,古代先民就有祭拜门神的传统。据考证,早在汉代已有类似门神的图像出现。神荼、郁垒是门神年画中的经典形象,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此有过专门的记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创作的这首诗,描写了新年元日喜庆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诗中所提到的“新桃”“旧符”,指的是桃符。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辟邪。

唐朝以后,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当作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夜间多做噩梦,他的大将秦琼与尉迟恭自愿每夜披甲持械守卫在宫门两旁,唐太宗果然能睡安稳了。但时间久了,唐太宗心疼二将太过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画像贴于门上。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也将二将画像作为门神。

有专家认为,古代的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辞旧迎新、驱邪纳福的节俗中,它让绘画艺术从庙堂、书斋走向民间大众,逐渐发展为年节特有的装饰品,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年画种类丰富,有人将其分为门神类、吉庆类、戏出类、风情类、杂画类、符像类等。在中国,有“年画四大家”之说,指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江苏桃花坞年画。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艳丽明快,构成了大红热烈的艺术效果,造型上讲求夸张变形。杨柳青年画保留了民间绘画的技法,线条工整,色彩鲜艳,构图丰满,多取材于旧戏剧、美女、胖童子等,人物的头脸多粉金晕染,富有装饰性。桃花坞年画构图对称丰满,刻线工秀,色彩绚丽。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的风格、内容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反映新生活、展示新气象的年画作品层出不穷,画中反映的火热的生产建设、崭新的祖国面貌,起到了激励人心、鼓舞干劲的作用。尤值一提的是,很多知名艺术家也参与到年画创作中来,产生了一批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侯一民与邓澍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李可染的《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石鲁的《幸福婚姻》、叶浅予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等。

由于深受群众欢迎,那时年画的发行量很大,一张年画的发行量往往达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张。1955年1月24日的《北京日报》曾刊发过《二十五万人参观年画展览会》的新闻稿,新闻记述了新年前后,北京市各区文化馆、文化站和新华书店北京分店联合举行年画展览会,参观的职工、农民、城市居民和少年儿童达到二十五万人。

那时人们欣赏、购买年画,已不仅仅满足于春节时用这些花花绿绿的新画儿把屋子装饰一番,他们更渴望的,是能从画中看到对新时代的新人新事的生动表达。

湖北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名叫《中国年画史》的书。该书作者是美术史论家薄松年。全书近30万字、收录350幅经典年画,系统梳理了年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年画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薄松年在书中说,他对年画有着深厚感情:小时过年,腊八刚过,市面上就出现了画棚和年画摊子,也有背着里面卷着年画的苇帘走街串巷的小贩,在寒风里边走边吆喝“画来,买画来”;画棚里五颜六色的年画,令他流连终日,画棚关门也不忍离去……

因薄松年的叙述,我也忆起儿时往事。小时候,家里把贴年画看得很重。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一般几个月才回一次家,但每年的除夕,他一定会在日落之前赶回家。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率领我和弟弟贴年画。父亲生活很节俭,但在买年画上却很舍得花钱,每次回家,都会拿出厚厚一摞年画。

父亲先让我和弟弟仔仔细细地用湿毛巾把门上的旧门神画浸湿,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这揭下来的旧画也不能乱丢,得放在有风的地方晾干,然后找一个干净的地方烧掉。接着他会让我们用小麦面熬制出面糊,然后,他才开始用面糊贴门神画。

父亲贴门神画格外认真,仿佛在创作一件艺术品,贴的过程中要不停地观察、调整,确保门神画和对联不能有丝毫倾斜。一番折腾下来,等贴好门神画,往往夜幕早已降临。这时,他又开始贴家里的年画。这些画,有的是小说戏曲中的故事,有的是山水花鸟。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依我看,这句话还可改成“墙靠年画”,家里那已有些年头的黯淡墙壁,被色彩艳丽、喜气洋洋的崭新年画一装饰,顿时脱胎换骨光彩照人。我们全家人在崭新的年画下吃饭,觉得年味都要浓一些。第二天,村里来串门的人一定会对我家的年画品鉴一番,一个劲地夸父亲的年画买得好、贴得正。这时,向来不苟言笑的父亲脸上便会难得地流淌开笑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年画也开始从单一的装饰品向更广泛的文化符号延伸,年画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出现了“庆丰收”“农家乐”“年年有余”“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木版年画精品,这些年画不仅深受我国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还被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收藏者所珍藏。同时,有的文创产品,将年画元素融入手机壳、抱枕等生活用品,既美观实用又能传递传统美感;年画印花还跨界,与时尚服装结合,让中国年味走上国际舞台。此外,年画的工艺与制作过程还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被分享给更多年轻人,激发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年画,浓缩了人间烟火和美好希冀,以其独特魅力为春节增添了无穷韵味,在时代的发展中伴随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和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年画的内容和形式也许在悄然改变,但永远不变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以及人们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幸福生活的祈愿。

  • 长篇小说《蜀于我》 出版发行

  • 《勐海拾珠》出版发行

  • 报头

  • 《寸草晖》出版发行

  • 新时代的微雕群像

  • 中国春节申遗的文化礼赞

  • 年画的韵味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