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冰雪魅力的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盛大开幕。这里,既有冰天雪地刺骨的寒冷,又有赛会服务无处不在的温暖。冷与热交织,构成了亚冬会独特的风景。
从四季如春的昆明到大雪纷飞的哈尔滨,仅需飞行4个多小时。走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哈尔滨街头,记者这个土生土长的昆明人真正感受到了冷。凛冽的寒风几乎瞬间就能穿透衣物,让人不禁缩头缩脑,身体打颤。暴露在外的手很快开始疼痛,像针扎刀刺一般。衣服虽穿得很厚,但没有毛帽皮帽包住耳朵绝对不行,如果你敢尝试,可能不到10分钟,耳朵就不是自己的了。正因为极其寒冷,街头随处可见的冰雕、雪雕才能保持晶莹剔透,美轮美奂。在开幕式之前,记者来到位于城市中心的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看到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速度之争。他们每一次滑行冰刀都留下唰唰声和深深足迹。冰雪运动是对运动员意志的考验,正是这种寒冷,让冰雪运动的魅力得以充分释放,让亚冬会充满了独特的吸引力。
与极寒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赛会服务的热度。走下航班踏入亚冬会接待中心,记者便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热情周到。他们耐心地解答记者的各种问题,从赛事信息到交通指引,无微不至。由于云南运动员的参赛项目设在离哈尔滨市区200公里以外的亚布力滑雪场,记者最初预订了该滑雪场附近的酒店,但如果刚抵达哈尔滨就直奔滑雪场,往返去采访开幕式将非常耗时。当记者向赛会执委会负责同志求助后,问题马上得到解决。因中国媒体住地已经满员,记者被临时安排到外国媒体住地,在难题顺利解决的同时,记者也感受了宾至如归的浓浓暖意。
在比赛场馆,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精心维护着比赛场地。在冰上中心看台,赛事服务还体现在拉动观众气氛上。比赛休息间隙,主持人领唱与观众互动,大家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声势浩大。
在媒体村和主新闻中心,贴心的服务让人完全忘记室外的寒冷。舒适的住宿环境、丰富的餐饮选择、专业的医疗保障、详细的比赛信息,为各国记者的采访报道工作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这种热情的服务,不仅体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热情好客,也展现了亚冬会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本报特派记者 杨红翥
本报哈尔滨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