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饭了。”冬寒凛冽,镇雄县南台街道呢噜坪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老年幸福食堂里却暖意融融。下午6时,热气腾腾的饭菜出锅,随着“滴”的一声,老人们用手掌在食堂窗口的打卡机上感应,便可以识别身份在食堂就餐,每人每餐仅需4元。
食堂运营方云南滴水公益联合会会长徐兴吉介绍,2024年以来,爱德基金会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镇雄县、鲁甸县实施数字备灾与韧性社区项目试点。在镇雄开展“老顽童助餐行动”,扶持社区食堂运营,通过开放小程序记录食堂实际服务量进行补贴;在鲁甸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砚池街道,该项目依托鲁甸顺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老年助医行动”,在当地社工的帮助下,通过小程序为200余名困境老人提供就医补助,还为200多名困境老人和57名困境儿童提供每人200元的公益消费券,在当地超市购物时抵扣消费。根据试点推广情况,今年数字备灾与韧性社区项目计划在昭通市支持约10个助餐点,并支持昭通市社会组织在昭通服务约1000名老人。
链接慈善力量,由当地社工组织承接实施,这一模式已经在昭通市广泛推广。2023年以来,昭通市紧抓云南省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的契机,广泛链接全国性、省级慈善组织资源,培育当地社工机构有效承接项目实施。目前,有28个国家级社会组织、27个省级社会组织、51家市内社会组织与昭通市11个县(市、区)结对帮扶,联动110家本地社会组织实施了产业发展、关爱“一老一小”等项目164个,累计链接帮扶资金1.3亿元,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我们重点抓好供需对接,广泛收集‘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需求项目库,同时培育好本土社会组织,通过外部慈善组织链接资金和资源,使其更好地落地服务群众。”昭通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昭通市将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纳入全市党建考核内容,纳入全市创新改革事项,建设市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整合政府购买服务需求和外部项目落地需要,培育扶持本地社工机构。市民政局连续3年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实务能力等培训,并通过东西部协作和“校地共建”,与河海大学建立江苏省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和昭通市陈绍军专家工作站,落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常态化定向培养社工专业人才。目前,全市培育了109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11个志愿服务组织、19个慈善组织,通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达到2220人。
昭通市还实施了基层民政服务站(原乡镇社工站)提质升级行动,在150个乡镇全覆盖基础上,实现58个基层民政服务站法人化,全市共招录1960名民政协理员,其中持证社工760人,基层民政社工队伍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为承接慈善项目落地的又一重要载体。同时,培育1963个社区社会组织,推动民政各领域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发动21万志愿者参与关爱“一老一小”等特殊困难群体,累计服务群众72万人次,形成了“幸福有昭”“为你而来”“巧能成事”等一批服务品牌。
本报记者 郎晶晶 沈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