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2025全国两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贵州·黔金丝猴

灰褐色外衣,颈间一抹金黄,杏眼翘鼻,长尾轻摆,这就是我——黔金丝猴。我们家族850多位成员,世代栖息在贵州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

晨曦微露,猴群“哨兵”一声清脆的“啾”,唤醒了沉睡的家族成员。我们揉揉惺忪的睡眼,开始分头寻觅树叶、果实、嫩芽,大自然的馈赠总是丰盛。

午后,阳光炙热,我们躲进树荫,互相理毛、嬉戏打闹。护林员叔叔悄然巡逻,我们却鲜少察觉。听说,他们为我们修建了生态廊道,种满我们爱吃的食物,让我们自由迁徙、无忧无虑。

夜幕降临,我们躺在树杈上,听着风声,渐渐入梦。明天,又将迎来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新一天。

基层连线

“猴爸猴妈”24小时的星级服务

8时,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的厨房里,响起阵阵清脆的切菜声。

南瓜、香蕉、橙子……这些普通食材,却是猴宝们眼中的美味佳肴。

厨房外,黔金丝猴们早已按捺不住,围在笼架旁,小眼睛眨巴着,紧紧锁定厨房方向。小净更是急不可耐,双手扒着笼架,鼻子在空中嗅个不停。

“瞧它们馋得,每天就盼着这一口呢!”杨伟笑着端起装满食物的盆子,走向笼舍。瞬间,笼舍里热闹起来,欢叫声此起彼伏。

“这是小梵,我们中心的‘明星妈妈’。”杨伟介绍,小梵已成功孕育4只幼崽,立下过“汗马功劳”。

在笼舍一角,神态从容的小梵矜持地走来走去。杨伟介绍,虽然野外黔金丝猴因食物和栖息地限制,通常3年生一胎,但通过改良食谱、科学管养和提升医疗技术,研究中心将人工繁育周期缩短至两年生一胎,繁殖率显著提高。小梵正是这一成果的最佳例证。

除了人工繁育,杨伟和同事们还24小时轮班,密切关注野外黔金丝猴的生存状况。2024年3月,不足1岁的幼猴团团在野外落单,被研究中心救助。如今,团团已恢复健康,与其它猴子和谐相处。

今年春节,研究中心首次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黔金丝猴。杨伟站在一旁,望着游客们好奇而兴奋的神情,心中充满期待:“希望通过科普活动,唤起更多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让爱与责任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两会之声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穆嵘坤——

成立保护联盟 提升保护能力

“保护黔金丝猴,不仅是贵州省的重点任务,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穆嵘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黔金丝猴仅栖息于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数量稀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

穆嵘坤介绍,近年来,铜仁市通过持续努力,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已增长至850只左右。特别是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监测研究,将黔金丝猴的人工繁育周期从3年一胎缩短为两年一胎,繁育效率显著提升。

然而,黔金丝猴的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穆嵘坤坦言:“气候变化、繁育周期长、生存环境要求高等问题,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为此,他建议从科研、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增强科技支撑,成立黔金丝猴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二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确保资金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成立黔滇川金丝猴保护联盟,联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机构开展保护工作;四是加快推进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全面提升保护能力。

“黔金丝猴是梵净山的精灵。未来,我们将继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黔金丝猴提供更安全、美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希望全社会关注这一珍稀物种,共同为‘地球独生子’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穆嵘坤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徐涛 张警

  • 湖北·川金丝猴

  • 贵州·黔金丝猴

  • 云南·滇金丝猴

  • 报头

  • 守护金丝猴 我们在行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