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种植、出售等方面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今年,咱们还要继续种好党参、当归等中药材,把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全国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持续增收等问题走访调研。
定西市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2024年,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达233.9万亩,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超过130万吨。董建新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甚至出现收入与投入倒挂现象,影响药农稳定增收,不利于中药材生产企业健康发展。
对此,董建新建议将中药材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名单,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设立储备中药材目录和专项风险基金,形成政府、企业联动的中药材储备模式,通过中药材战略储备进行“丰储欠补”,平衡市场供需矛盾。
甘肃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现有中药材资源3626种,人工种植养殖中药材220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余种,道地中药材30余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中药材品种23个。
近年来,甘肃立足中医药材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思路,倾力打造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三大“国字号”平台,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甘肃探索出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甘肃模式”,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在全国率先修订颁布《甘肃省中医药条例》,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利好政策,为健全中医药政策体系、抢抓发展机遇提供有力支撑。
率先开展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发布24个中药材产地加工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注册启用“陇药产地片”商标,遴选55家龙头企业,建成标准化产地加工车间84个;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中医药生产企业达120户。
充分发挥“天然药仓”优势,大力建设集供需信息、标准仓储、智能云仓、运输调度、电子商务等设施于一体的中药材智能化仓储配送中心,支持推进中药材仓储物流标准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打造西北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构建立足西北、辐射全国的中药材仓储市场流通体系。
自2018年起,甘肃已成功举办五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全面展示全省厚重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富集的中药材资源、广阔的中医药发展前景,累计签订中医药产业链发展相关框架协议、投资合同、采购供货协议超过750亿元,持续提升甘肃中医药产业知名度、影响力。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甘肃在12个国家建立16家岐黄中医中心(学院),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完成240多种中成药、中药饮片等产品海外注册,黄芪、当归、枸杞、党参等中药材出口到15个国家和地区。
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统筹开展中医药产业链招商,赴全国多地举办甘肃中医药产业推介会,并邀请修正药业集团、中国医科院药植所等来甘考察,组织企业参加服贸会、链博会、横琴药博会等展会,多渠道宣传对接招商引资项目。
经过不懈努力,甘肃中医药产业推进机制不断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科技创新强劲发力、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凸显、招商引资工作有序开展,推动了中医药强省建设的稳步实施。截至2024年底,甘肃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972亿元,同比增长20.3%。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石丹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