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模式——

巡护脚步踏遍密林深处

清晨的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时聚时散,群峰忽隐忽现。密林深处,阔叶林层层叠叠,长臂猿的啼叫打破宁静,保护区在晨雾中苏醒。

专职巡护员段誉背上干粮、水壶和睡袋,在移动端上轻点几下,开启了新一天的巡护工作。20多年来,这位老巡护员记录着野生动植物的踪迹,搜寻着盗猎盗伐的蛛丝马迹。

如今,传统的巡护经验正与现代化科技深度融合,改变着这片原始森林的守护方式。

“以前巡护靠经验,现在靠科技。”段誉指着移动端上的巡护监管App介绍。如今,巡护员每次巡护的路线、时长都能实时上传,不仅迷路时可循迹返回,监测数据还与考核挂钩,既保障了安全,又提升了巡护的积极性。

近年来,大雪山保护区制定《巡护员薪资考核办法》并开发巡护监管平台,建立起“管护局+管护站+管护点+专职巡护员”的组织体系,创新巡护员管理模式,推动巡护工作从要我巡护到我要巡护转变。在巡护监管平台上,巡护员的足迹化作电子地图上的线条,观察到的动植物信息变成数据库里的条目,每一次走访、每一场宣传都被详细记录,成为工作成效的数字化见证。

巡护员的足迹已遍布大雪山保护区的每个角落,2.2万人次的社区工作、3.63万人次的野外巡护、35.3万公里的巡护里程,编织成一张守护生态的安全网,见证着保护区的点滴变迁。

“自从用上监管平台考核,月收入从1000多元涨到了3800元,我们的巡护工作也越干越有劲。”段誉说着,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

过去的巡护工作主要是防偷猎,如今已拓展到科研监测领域。管护局保护科负责人杨云森介绍:“我们鼓励巡护员在巡护中发现新物种,在学习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通过持续地入户宣传,帮助当地群众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学会反哺自然。”

这一转变在保护区周边村民罗老五眼中格外清晰。“这两年,保护区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连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也回来了。”这位从小在保护区边长大的村民,亲眼见证了家乡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蜕变。

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大雪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目前,保护区分布有野生种子植物2148种、哺乳动物117种、鸟类201种、两栖爬行类102种、鱼类58种。其中,以西黑冠长臂猿、马来熊等为代表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2种,以水鹿、白鹇等为代表的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6种,成为国内物种最丰富、生态系统最完整的保护区之一。

夕阳西下,段誉结束了一天的巡护工作。站在山顶,望着脚下绵延的森林,他心中充满自豪。

巡护员的脚步从未停歇,科技的力量在不断延伸。永德大雪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书写着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赞歌。

本报记者 隋鑫 李彤 李春林

  • 明珠焕新颜 碧水润春城

  • 保护优先 扩绿兴绿

  • 报头

  • 绿色答卷映照高山峡谷

  • 巡护脚步踏遍密林深处

  • 激活洱海生态自净密码

  • 共护一河清水向东流

  • 人象和谐铺展共生图景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