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理古生村

碧水长流 乡愁永驻

考察时间:2015年1月20日 回访时间:2025年3月20日

清晨,晨光穿透薄雾,将大理市古生村青瓦白墙的民居染成金色。

村民何利成站在田埂边,用手指轻轻拨开麦子叶片上的露珠,细细观察饱满的麦穗。不远处,一群水鸟掠过洱海水面,在生态廊道的倒影中划出阵阵涟漪。10年间,这位曾经的客栈老板,拆掉了自家的临湖客房,转身成为古生村绿色农业的耕耘者。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古生村十年巨变的生动缩影。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并留下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我家门口,和我亲切握手交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何利成仍记忆犹新。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何利成见证了洱海的水丰鱼跃,也经历了湖区生态恶化后带来的阵痛。“洱海是我们的‘母亲湖’,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洱海保护好。”他说。

牢记嘱托,大理白族自治州多措并举、系统施策,精准实施各项湖泊治理系统工程。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2022年,大理州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成立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依托科技小院,大理州探索环保高值农业模式,目前,科技小院已经覆盖大理州,数量增长到18个,汇聚了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有上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奋战在洱海保护治理一线。

“我们以科技小院建设为抓手,汇聚各方资源,着力解决洱海保护和农民增收如何协同这一难题。经过1180多天的努力,截至2024年底,洱海流域水稻、烟草、蔬菜等作物开展的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累计达11万亩,实现增产10%至30%、节肥10%至35%、减排20%至50%。”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正雄介绍。

10年来,古生村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把“生态+”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全过程。引进云南顺丰公司、云粮集团等企业,按照“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农业绿色种植基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以“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生态产业分红”的机制,带动400余户农户多渠道增收。同时,通过企业集中统一规划,连片种植油菜、小麦、水稻等作物,打造以“花伴洱海、记忆乡愁”为主题的农文旅综合体,广泛吸引游客打卡,助推旅游发展。

古生村编制了村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整治规划,严格控制新增建筑物的布局、风格和高度;实施了建筑风貌整治提升工程,保护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传统民居风貌;推进了“七古”保护工程,对村内古树和建于明清时期的福海寺、凤鸣桥、龙王庙、古戏台等历史古迹进行重点保护修复,并对一批有厚重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白族民居古院落进行挂牌保护,彰显古村韵味。

殷殷嘱托永不忘,感恩奋进向未来。古生村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传承、绿色发展、强基固本”的发展之路,一幅生态优美、乡愁浓郁、产业兴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李丽 秦蒙琳 段苏航

  • 春天的交响 奋进的印记

  • 报头

  • 产业兴旺 日子甜蜜

  • 户户安居 家家乐业

  • 山乡蝶变 幸福加码

  • 稳边固疆 唱响新歌

  • 悠然茶咖 香漫古道

  • 碧水长流 乡愁永驻

  • 峡谷深处 风光日新

  • 籽籽同心 亲如一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