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

湖光潋滟 明珠溢彩

考察时间:2020年1月20日 回访时间:2025年3月20日

春光明媚,紧邻盘龙江滇池入湖口的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生机盎然,笔直的水杉换上绿色的新衣,在阳光照耀下更显明丽;红嘴鸥穿上了黑色的“头纱”,为北归作准备;如织的游人徜徉其间,或漫步骑行,或与鸥共舞,享受生态向好带来的活力与美好。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星海半岛生态湿地,了解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他强调,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近年来,昆明市以生态环境复育为核心、区域水环境改善为基础,对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进行了优化提升,构建了低污染水拦截、净化、隔离控制带,提升了湿地水质净化功能,建立起生物种类丰富的湖滨生态屏障,逐步恢复湖滨湿地良性生态系统。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流水潺潺,经昆明市第七、第八水质净化厂处理达标后的尾水作为星海湿地日常最主要的补水进入到湿地。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滇管水务局湿地建设管理科科长邓驹恩介绍,经水质净化厂处理后尾水可达地表水三类,进入湿地后停留5—7天后进入滇池。尾水进入湿地后,依托湿地内配套的闸门、布水堰、管道等湿地引水设施,可以起到减缓湿地水体流速、增加水体停留时间、沉淀水体悬浮物作用,也为水体漂浮物打捞、创设湿地动植物适生生境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湿地水体水动力、改善周边水景观、提高片区水环境综合质量。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的管护旨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适合滇池周边环境条件的生态群落配置,去除入侵物种等生物因子及人为干扰因子,形成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带,以恢复和保护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为充分发挥景观和游憩功能,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的植被分布按照自然植被分布特点进行配置,在保持原有植被基础上,突出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的立体感。目前,湿地内种植有水杉、中山杉、雄黄兰等陆生、水生植物118种,灌、草、木多层协调优化、错落有致搭配,对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物链能起到良好作用。

如今,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绿草如茵、杉林密布,优美的环境不仅引得游客驻足,也成为水鸟打卡安家的好选择。湿地内记录到白鹭、灰鹤、黑翅长脚鹬等102种鸟类活动,其中不乏珍稀鸟类彩鹮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滇池金线鲃、中华倒刺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珍稀土著鱼类在湿地内现身。

滇池湖滨湿地是减少污染物入湖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的提升改造是滇池保护治理走向纵深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昆明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推进规划引领、控源截污、科学管水、生态增绿、科技支撑工作提质增效,驱动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企稳向好。如今,滇池全湖水质已连续7年保持Ⅳ类。

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宜湿则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昆明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全力实施滇池湖滨退塘、退田、退房、退人,还林、还湿、还湖,护水“四退三还一护”生态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以湿地为主的湖滨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为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多年持续的生态修复,滇池环湖已形成了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滇池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现有鱼类26种,滇池高背鲫、云南光唇鱼等6种土著鱼类得到恢复,滇池金线鲃濒危状况得到缓解。

“星海半岛湿地是昆明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修复滇池湖滨生态湿地的缩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袁亭聚表示,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也是昆明全市上下的共同目标。“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滇池这颗镶嵌在昆明的宝石绽放异彩。”

本报记者 王琼梅

  • 和煦的春风 绚丽的篇章

  • 报头

  • 湖光潋滟 明珠溢彩

  • 联大精神 薪火相传

  • 大道通衢 动能澎湃

  • 消费上新 民生向暖

  • 植根边疆 立德树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