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董荣辉 王再兴 聂盈莹
近日,云南省物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再次荣膺“西部物流百强企业”称号,连续多年荣登西部物流百强企业榜单。作为云南“省”字头物流企业,云南物投争当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创新发展排头兵,近年来先后获评5A级物流企业、中国合同物流企业100强、中国物流企业50强……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推动云南省物流产业大步前行。
创新
数智引领搭载新引擎
《云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35年,现代物流业将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依托产业发展大势,作为云南省重点产业领军企业,云南物投积极主动融入,锚定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奋力开创自身发展新局面。尤其是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路的指引下,云南物投通过产业创新持续实现物流过程的安全、物流运输的高效、物流服务的便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道路,有效助力省内物流跑得更快更起劲。
以“平台智眼”洞悉“视野盲区”
建立和发展智慧物流平台,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云南物投于2018年搭建并投用智慧供应链云平台,平台设宝象运网、宝象商城、宝象云仓、宝象区块链以及自助过磅、大客户用油、清洁运输等多个板块,全方位支撑运输、仓储、商城、金融等服务运营,无论产品上游制造商还是产品终端用户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站式物流服务方案。
在云南物投,既看不到来来往往的车辆,也看不到理货员和调度员忙碌的身影,物流关键控制节点全部实现线上操作,不仅车辆注册、车辆运行、车辆调度可以通过平台快速完成,订单进度、货物流向、货品安全、车辆位置以及行进时间也能通过平台实现精准查询。
智慧供应链云平台不仅实现了物流效率的提升,更拓展了物流管理“监控”范围,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出错率,实现了现代物流“看得见”的技术取缔传统物流“看不见”的盲区。
宝象运网作为智慧供应链云平台的首个上线版块,目前运单量已达211万单,可覆盖全省及西南地区运输线路6000余条。目前,智慧供应链云平台已整合车辆13万辆、客户资源上千家,运输规模在云南区域名列前茅,云南物投智慧供应链云平台也入选“全国货运供应链数智化优秀案例”“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典型案例”“中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成果案例”等。
用“云端方案”解决“地面难题”
园区是物流系统的“脏器”,具备资源共享、库存管理与供应链优化、安全保障以及增值服务等多方面优势,成为了现代物流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作为云南物投园区投资运营板块主体企业,云南宝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深耕产业园区的投资开发、建设与运营,布局昆明经开区、大理等重要物流枢纽地,将打造多个智慧服务型园区。
广泛布局也带来了一系列园区管理问题。以往园区内物流运输和供应链金融介入客户业务环节不多不深,涉及市场、价格、结算等体系的园区管理工作冗长繁重,原始数据采集工作量大而质量差,更缺乏快速有效又低成本的管理工具。
为有效解决园区运营管理难题,云南物投加大园区数字化、智慧化创新和技术投入,明确了线上线下两手抓、两手硬的运营管理方向,不仅不断夯实园区运营管理基础,更积极学习掌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快推动可视化监测、智能预警等多种园区运营管理功能上线,实现了园区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和智能管理,系统提升了园区运营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目前,宝象物流园区物业管理、招商租赁、客户管理、合同管理、收付款管理等业务已全部实现线上化,在加强对服务工作的监测与把控的基础上,形成了入园客户业务的闭环管理,可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发展
内改外拓激活新动能
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我省物流产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立衔接内外的跨区域物流网,展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景象。云南物投顺势而为,主动出击,为了打通束缚自身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提出物流强链、园区育链、贸易延链、投资补链的发展思路,锚定市场建立起更高标准的运作体系,以深化改革推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顺利实现职工转型、服务升级、经营改善,赢得了发展主动权。
“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型
按照管业分离原则,云南物投先后启动并完成三轮组织机构改革,逐步压缩精简管理层级,通过机构的“瘦身健体”推动岗位选优配强和职工快速转型,从而系统性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内部管控模式向价值创造转变、业务板块组织体系向扁平高效转变、职工队伍思想向市场化转变。
“战略突围,舍我其谁!”——这是云南物投物流业务拓展项目揭榜挂帅仪式上的声声呐喊,不仅喊出了信心,更喊出了决心。通过揭榜挂帅,云南物投进一步强调员工与企业是共创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不论出身、资历,只论实力、能力,让能者揭榜、胜者获奖,激活了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云南物投的夜晚同样灯火通明,各个园区的物流、仓储业务岗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车源组织2小时到位、12小时内装车出库、48小时完成运输计划”——三项执行率要求被所有人牢记在心,服务质量标准得以逐步建立;京东4条干支线等多个重点项目陆续中标,多品类、跨区域运力库网逐步构建,“仓储+物流+交易+加工”一体化业务运作成效初显……从内部发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带动了业务拓展,云南物投真正用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脱胎于中国电力制钢厂(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前身)运输小组的云南物投,八十多年一路走来,逐渐实现从“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再到“现代物流企业”的华丽转身,2024年实现了社会物流收入大幅增长,“京东物流最优服务奖”等荣誉成为社会物流市场认可的有力佐证。
“走出去”与“引回来”双向奔赴
在磨憨口岸,每天有大约500辆大货车自国内出发到达口岸,完成出口老挝货物报关。它们穿梭在群山之间,陆续驶入老挝,老挝铁矿石进口、钢铁产成品出口……云南物投跨境供应链业务一单又一单发运。
为进一步拓展跨境物流业务,云南物投成立了境外发展工作专班,多次赴老挝及磨憨口岸考察推动工作。依托云南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优势,云南物投搭上磨憨口岸“黄金大通道”快车,极大压缩了物流成本,不断拓展东南亚市场,跨境物流成为云南物投发展新的增长极。
时间回到2022年7月9日上午,在玉溪站,随着火车鸣笛声响起,一辆载有1250吨老挝铁矿石的“红色班列”缓缓驶入站内,这趟自老挝琅勃拉邦出发且途经中老铁路30小时车程的跨国专列成功到达,意味着矿石进口又走出新路子。
多年来,我省进口铁矿石主要来自巴西、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不仅采购成本高,运输周期也比较长。中老铁路在中国和东盟之间搭建起一条更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进口类似铁矿石等货品可实现运输时间和采购成本大幅压缩。云南物投抓住中老铁路通车机遇,突破老挝铁矿采购梗阻点,实现了性价比更高的老挝矿石自主稳定进口,构建起从源头采购到终端销售的一体化业务,通过“走出去”“引回来”开启了资源拓展的新篇章。
逐绿
多措并举开启新模式
2025年1月,“近零碳”入选“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绿色”赋能效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叠加并释放其潜力。近年来,云南物投积极响应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提升业务“含绿量”,通过高效的减排技术、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物流运输碳排放,探索出一种从“绿色响应”走向“因绿而强”的发展新模式,引领物流产业走向逐“绿”而生、向“新”而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园区是“零碳”的
漫步在云南物投园区,喷泉游鱼嬉戏,各类花卉、树木生机勃勃、绿意正浓,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云南物投大力推进园区全域美化,不断规划打造绿地景观,持续提高园区整体绿化覆盖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实现各园区变绿变美。
云南物投着力构建“零碳”园区标准体系,逐步将能源纳入管理范畴。水电联合管控底座系统将各种水电设备与计量设备联线联网,可自动采集计量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系统中,实现了设备设施智能控制;通过宝象智慧园区运营管理平台进一步完成数据集成,实现对能耗计量点、能源消耗、能源收支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助力提升能源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能耗管控能力得以大大增强。
据介绍,各园区不仅通过强化管理和服务有效解决车辆大量进出引起的园区脏乱差等问题,更通过各种举措为打造“零碳”园区蓄能造势,逐渐形成了一道由外及内的绿色园区风景线,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运输是“清洁”的
作为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云南物投始终坚持服务钢铁业发展,通过打造“清洁运输”的方式助力钢铁业达成环保绩效创“A”目标。“清洁运输”指标明确提出,铁精矿、煤炭、焦炭等大宗物料和产品采用铁路、水路、管道或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清洁方式运输比例不低于80%,汽车运输部分应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或达到国六(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符合国家第六阶段)排放标准的汽车。
2024年5月15日,云南物投绿色物流启动仪式在云南省安宁市工业园区举办,标志着云南物投在绿色物流领域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为鼓励超低排或清洁车辆参与运输,云南物投开发了同一线路同一计划不同排放车型执行不同运价的多价格维护渠道,可按运距匹配不同车辆;同时在运网车辆管理、运输任务派车环节对车辆是否进入环保库、是否属于超低排或清洁车辆进行查询,在源头进行车辆审核,从源头禁止高污染排放车辆参与物流运输。
在云南物投汽车转运站,货车可在6分钟内完成转运出场,迄今已完成车辆转运15523车次,进一步保证了运输业务全部使用新能源或国六自卸车辆。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云南物投对可持续发展持之不懈的追求,也为物流行业树立起绿色转型的标杆。
“绿色物流”不仅是根本出路,更是奋进之路,已成为云南物投践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将环保意识融入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资源投入,云南物投促进碳流和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进一步协同耦合,着力构建起一道又一道绿色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