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越是艰险越向前

——走进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地下765米处作业面

建设者在1号斜井掌子面施工。 本报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 摄

本报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

大瑞铁路全长330公里,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工程。高黎贡山隧道,大瑞铁路控制性工程,是中国首条穿越横断山脉的铁路隧道。隧道全长34.53公里,最大埋深1155米,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几乎涵盖了隧道施工中所有不良地质状况和重大风险。

“为了高黎贡山隧道早日贯通,我们每天在地下765米处加紧施工,常年24小时不间断作业。”云桂铁路云南有限责任公司大瑞指挥部副指挥长桂林岗介绍,截至目前,正洞已经施工19.58公里,占比56.6%,剩余14.95公里;平导已施工20.2公里,占比58.3%,剩余14.33公里。

挑战不可能

3月27日,记者来到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地面时,施工车辆有序往来,机声隆隆。1号竖井是我国铁路最深竖井,主井深763米、副井深765米。

在技术员何贵安的带领下,记者换上雨鞋、戴上安全帽,站乘罐笼深入地下765米的施工作业面。这个单程乘坐罐笼只需4分钟的副井,修建却耗时51个月。

罐笼还未降至井底,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让记者顿感不适。“现在好多了,在大型风机的作用下,作业面的温度可以控制在34摄氏度左右,我们三季度计划安装大型制冷设备,到时可以控制在28摄氏度左右,工人的作业环境就更好了。”何贵安告诉记者,在井底的掌子面,温度最高曾达到42摄氏度,工人施工需要加冰块降温。

到达井底,挖掘机、工程车等大型设备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作业面上,工人们坚守着各自的岗位。“这是为加快建设进度而专门修建的‘井底车场’,这样4个作业面就可以同时施工。”何贵安指着一个特别的停车场介绍。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定义为施工难度“世所未有、世所未见”的铁路项目,需要穿越17种地层、19条断裂带,面临世界级的“三高”(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和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的地质特征,堪称世界上地质最复杂的隧道。

2015年12月,李航跟随中铁隧道局集团首批建设者进场,作为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建设的“开路先锋”,他和广大建设者一样,在横断山脉腹地扎营,开启了这条“世界最难掘进隧道”的建设征程。

面对复杂活跃的地质构造,隧道建设者们历经10年坚守,成功攻克隧道建设中的一项项世界级施工难题。李航也从一名普通建设者,成长为中铁隧道局大瑞铁路项目部1号竖井工区的党支部书记。

创新求突破

“我们邀请院士专家现场‘把脉’,组织高级别专家会上百次,根据现场施工实践,不断优化治水工艺、调整堵水材料,逐步攻克深竖井花岗岩高倾角裂隙治水的技术难题。”李航说,最终,采用分段注浆加固地层方式,注浆材料依次从普通水泥逐渐调整为成本更高、效果更好的超细水泥、改性脲醛树脂浆液。

  • 争分夺秒 生命救援

  • 越是艰险越向前

  • 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 报头

  • 凝心聚力 再启新程

  • 接续奋斗 实干争先

  • 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在救灾现场慰问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

  • 坚定信心 携手奋进

  • 现场,我们见证奇迹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