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古生村里的青春田野

人民日报记者 李茂颖 本报记者 秦蒙琳

芳菲四月,春光正好。

云南大理,洱海之畔,湾桥镇古生村,一群年轻人热火朝天地在田间劳作,对附近村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带领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师生进驻古生村,成立科技小院。聚焦洱海治理,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将课堂搬到广袤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何敏燕,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土生土长的古生村人。来到科技小院,她便开启了“在家门口读研”的生活。

不久前,科技小院的师生组织了一场为期4天的鲜食玉米绿色种植技术培训。首次担任主讲人的何敏燕,一开场就用当地方言和村民寒暄,瞬间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她用方言将既能保护洱海又能提升鲜食玉米商品价值的绿色种植技术缓缓道来,现场好评如潮。一位大爷当场竖起大拇指夸赞:“就像和自家孩子聊天,一听就明白!”

春日的古生村,满眼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与青绿色的麦浪。纵横交错的田野紧挨着洱海,对科技小院的师生而言,在守护生态的同时推动发展,破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是重中之重。

一大早,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舍布么拉歪和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嘉玉就开始了忙碌的采样工作。“洱海中小岛上的采样点能反映洱海整体沉降情况,村庄附近的采样点可以反映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李嘉玉说,“环境监测是在记录湖泊的生命脉搏。”

洱海的清晨,风从苍山涌来。舍布么拉歪的采样瓶连着被吹飞好几次,为了精准获取采样数据,她深一脚浅一脚踩在田间沟渠,不一会儿,整个人就变得灰头土脸。

以古生片区为重点,科技小院的师生构建起“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输移—入湖”动态监测网络,并逐渐将其覆盖至环洱海流域。通过在源头采用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部分排水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预处理设施、生态库塘湿地等,力求使入湖污染物实现最大程度消减。

科技小院的黑板不只立在农田。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原点,洱海流域相继衍生出16个科技小院。除了引导农民构建高质高效与污染防控协同的绿色种植模式,科技小院的师生还免费为村民开展农技培训、义务支教。

刚踏进古生完全小学,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晓宇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从2023年来到洱海人文科技小院,黄晓宇就一直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补习英语。学生们晚归时,白族奶奶会重启灶台,帮他们将微凉的饭菜加热……在与古生村村民朝夕相伴的日子里,这些年轻人不仅收获了丰硕扎实的科研成果,更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兼具学识与担当的新农人的蜕变。

“真正的田野调查,是当你收拾行李时,发现要带走的不只是存有数据的U盘,还有村民们为我们悄悄藏着的喜洲粑粑。我也终于读懂了‘实思’——这个写在科技小院白墙上的词,原来就藏在奶奶为我留的每一盏夜灯、每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里。”黄晓宇说。

  • 公布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

  • 桃园美景带火乡村游

  • 中国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

  • 报头

  • 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 厚植沃土,激发活力

  • 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普洱召开

  • 云南省自然资源智能监测与时空大数据治理重点实验室(筹)揭牌

  •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 省市场监管局强化监管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 古生村里的青春田野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