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昉 田芝健
今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2015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十余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持续推进、不断深化,新时代政治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制度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增强对先进制度及其制度优势的审美力,对于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以制度审美促进制度创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当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因此,要全面科学地推进制度创新,始终维护好政治安全。制度创新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审美理想的影响。合理运用审美活动的规律,通过春风化雨的情感体验实现对人的改造,进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坚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打赢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仗、攻坚战、持久战,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思想防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
始终突出人文关怀的制度设计,提升政治安全的认同感和执行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总体国家安全观彰显了人文关怀,这种将人置于安全制度设计的核心位置,构建出更具包容性和坚韧性的政治安全体系。在制度审美层面,已经超越传统的单向安全思维,确立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价值坐标,使得政治安全既能有效防范风险,又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具有人文关怀的制度设计,关键在于将情感认同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运用文化符号、美学叙述等载体,将安全规范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自觉;需要大数据舆情分析和社会心态监测,实行差异化政策供给;需要构建参与式安全治理网络,使公众意见能够实质影响安全政策制定。这样治理效能提升,才能强化制度在面对复杂安全挑战时的应对能力。政治安全的持久稳固,最终依赖于文化认同的深层支撑。文化认同的构建,不仅能够增强公众对政治安全的价值共鸣,更能在国际博弈中使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全球安全治理的话语权优势。
逐步提升社会主体对政治制度的审美能力,优化政治体制机制建设。主张政治制度审美,提升社会主体对政治制度的审美能力,其本质在于构建制度认同的认知基础和价值共识,将政治制度的价值内核转化为社会主体可理解、可体验、可评判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深度认同与自觉维护的审美心理基础。夯实政治审美的群众基础,可以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打造多维审美载体,如打造国家安全教育主题馆、国家安全教育美学示范区等,运用景观设计、空间叙事技术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通过技术赋能搭建数字化平台,如搭建国家安全动态数据展示馆、真实案例虚拟再现平台等。政治制度审美能力的提升与体制机制优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方面,党员、干部、大众制度审美能力的提升,会对制度设计提出更加注重价值正当性与形式合理性相统一的要求,以此推动权力运行程序优化、治理效能提升;另一方面,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素材,促进社会共识的凝聚。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主题聚焦“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从多维视角深化社会各界对政治安全的认知度与践行度。因此,将制度审美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做深做实,通过审美实践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审美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果创造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以先进制度造福人民。
(作者分别系苏州城市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苏州国家安全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