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茜
近年来,玉溪市紧扣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目标,以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在推进健康县城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在今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24年云南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突出县市区的通报中,玉溪市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市、华宁县、易门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获得通报表扬。健康满城、绿色满城,给全市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提质增绿更添活力
近日,聂耳音乐广场内的玉溪大河“三水归流”健康公园热闹非凡。这个占地面积2700亩,由一湖、两线、一桥、四区组成的公园,绿化覆盖率达88%,集聂耳文化传承、生态建设、健身娱乐、群众服务于一体。飞井海、东风水库、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水源汇聚于此,既加速了星云湖生态恢复,又能有效补充主城区水源,为周边100余个小区、20万余居民提供优美环境。2023年以来,依托公园沿线自然景观,新建15公里路跑跑道,与原有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沙滩排球场地组成3个综合健身广场,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锻炼需求。在皮划艇奥运冠军刘浩的带动下,来这里进行皮划艇训练的人越来越多。
截至2024年底,玉溪市建成区内新增绿地面积26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38.55%,全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97平方米(省级目标≥12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9.5%(省级目标≥90%)。玉溪市以提质增绿为主线,循序渐进增加城市绿量,因地制宜布置城市公园,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规范污水垃圾处置,不断优化城市环境。
热门赛事带起运动新风
在江川区三街社区,“村BA”是大家聊天的热词。
为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进“勤锻炼”专项行动,江川区星云街道充分利用三街社区公共建设用地,建成面积为3500平方米的体育场地,包含3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场以及14个健身场所。探索“党建+”模式,充分发动群众组建动感三街篮球协会以及舞蹈队、“百人啦啦队”、篮球队等运动队伍,每季度评选“运动达人”并张榜公示。在三街,两届“村BA”“春BA”篮球赛及玉溪市“丰收杯”赛事都在这里举办,100余场比赛累计吸引50余支队伍600余名球员参与,20多万名观众汇聚三街,带动乡村体育经济发展,2024年村办公司经营性收入达426万元。
自推进“勤锻炼”专项行动以来,玉溪市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倡导“锻炼身体、人人参与、天天坚持”的健康运动新风尚。体育场地面积逐年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2平方米;城乡居民科学健身习惯基本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27%(省级目标>38.5%);学生身心健康有效改善,全市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备率达10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60.38%,云南省健康学校已达112家。全民健身意识深入人心,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为建设健康玉溪、美丽玉溪夯实了基础。
由“治病”向“健康”转变
玉溪市将“管慢病”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项目,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化医防融合,着力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全市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至全省最低10.2%,人均预期寿命79.98岁(提前6年超过健康中国行动2030目标);“三级介入”守护家庭健康,培树健康家庭2830户。
在玉溪市急救中心,全市院前急救体系“121”工程的实施,建成了一个覆盖市县乡村四级院前急救体系、构建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及移动应急指挥两个平台、建设一个急救培训科普示范基地。优化整合网络医院80家、急救站(点)76家,救护车142辆,在649个村(社区)卫生室按“七个一”标准建设120村级急救点,搭建听障人士120无障碍报警平台,借助5G技术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覆盖全市各角落、全人群的院前急救“一张网”高质高效运行,全市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从25分3秒缩短到16分17秒,危重症患者抢救有效率从40.53%上升到74.80%。
构建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综合性活动应对及保障水平,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的“平战结合”。建成集急救技能专业培训、认证考试、急救公众培训、急救体验等12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急救科普实训基地。欧洲复苏委员会等多个培训中心入驻,全省院前急救调度员培训基地落户,全市基层急救人员规范化培训实现全覆盖。
玉溪充分整合急救人员、村医、志愿者等组建1451个慢病健康管理团队,一体化推进“管慢病+急救业务”同频共振,精准守护全市21万在管高血压患者、5.5万糖尿病患者及1.24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效助力全市心脑血管死亡率从2021年198.83/10万下降至2024年159.21/10万,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从2021年11.99%下降至2024年10.20%。
六项机制构建“玉溪模式”
今年4月,在2024年云南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突出县市区的通报中,玉溪市7个县(市、区)获得通报表扬。其背后,是玉溪市以“六项机制”一体推进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巩固工作,全力打造健康县城建设“玉溪模式”——建立穿透问题的分析研判机制。为实现问题“查改立”工作闭环,拧紧发现问题、剖析原因、完善制度、跟踪问效的工作链条,逐步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
建立内外兼修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市县两级每年分板块、分系统、分行业开展国家卫生城镇评审、健康县城建设等专题培训,2024年邀请国家级创卫专家开展培训,范围延伸至村组干部和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市县两级多次研究学习集贸市场管理、白条鸡入市、人居环境整治等典型案例,“本土专家库”进一步充实,相关工作人员变成行家里手。
建立多方联动的党建引领协同机制。坚持创新“党建+”模式,将“健康玉溪·党群共建”行动贯穿始终,通过党员“6个带头”,即带头维护生态环境、带头维护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带头锻炼身体、带头开展定期体检、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带头当好监督员,不断释放带动效应,引领群众主动参与、广泛参与。
建立以小带大的小切口落实机制。以“小切口”放大破题效应,因地制宜建立一批能管用、有实效的小制度,并把各地的典型经验总结起来、提炼出来、推广开来。江川区九溪镇以“食安心”为小切口,擦亮特色餐饮名镇招牌;澄江市以“治污染”为小切口,实现5.4万户居民房屋雨污分流及339个村组污水收集全覆盖;峨山县以“专职网格员”为小切口,织密基层卫生治理网。
建立久久为功的地方立法机制。充分用好用足地方立法权,以地方性法规助推健康县城建设实现长久规范。《玉溪市城市更新条例》和《玉溪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已颁布实施,玉溪市城市管理条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已进入立法环节,为全市工作开展提供坚强的法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