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高校党员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王倩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一些工作任务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党员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基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提升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推动党员的持续发展与进步,破解高校党员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培育具有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党员。

优化教育手段,关注党员的个体差异性。鉴于高校党员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党员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个体差异性不容忽视。因此,在开展党员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其个性特征、学习状况、思想水平及生活环境,以满足其特殊发展需求,进而提升党员教育的成效。具体而言,其一,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效率。高校应通过多渠道收集党员的学习成绩、进度、时间等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每位党员的学习兴趣、心理发展动态、学习优势与不足。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科学调整教育方法、内容形式,推送符合党员需要的教育内容,关注其心理健康。其二,构建系统化、开放式的数字化党员档案。高校需全面搜集党员的个人信息,如教育背景、活动参与、培训记录等,并将这些信息整合至数字档案中,便于随时检索和查阅。同时,建立党员档案信息数据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长期保存和精细化管理,通过数据化处理明晰党员的成长路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其三,完善党员教育课程体系。将党员教育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通过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的方式,综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时政热点、党史国史等内容,以丰富党员的知识结构。

完善教育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需丰富教育内容,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高校党员教育应聚焦于国家发展的新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时事政治、舆论热点等内容融入党员教育之中,引导党员深刻理解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利用红色故事、革命文物等形象直观的内容丰富党员教育课程,激发党员的爱国爱党情怀和学习工作积极性。其次,高校党员教育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帮助党员深入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构建系统知识框架的同时,应引导党员自觉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鼓励党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理论思想内容。具体而言,党员教育中的理论教学旨在内化于心,实践教育则集中于外化于行,突出理性认知向实践行动的转化。组织党员深入红色基地、文化博物馆等场所担任志愿者、讲解员等角色,使党员教育从理论学习转变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服务群众的意识,从而实现党员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党员教育实践环境。通过发挥各部门、各院系的联动作用,积极搭建党员学习交流平台,组织与党员教育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将内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交流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改变教育方式,培养党员学习自主性。一是打造党员教育网络平台。将基础理论、政策文件、思想文化等内容按主题整合至平台,并以“视频讲解+文字内容”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党员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与共享化。要求党员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线上指定视频学习任务,并参与线上专题考试。对于考试成绩未达标的党员,应加强管理教育,针对其学习薄弱环节,增加相应的学习内容,以提升党员教育的成效。二是强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教育者的思想、价值观等,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党员搭建党性锻炼的平台,对党员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让其不间断地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应重视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营造积极的党员教育氛围和环境,通过实践活动、高校管理等外部实践作用于党员的内在心理,使其成为显性教育的重要补充。三是培育党员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党员教育,培养党员自觉且持续学习的意识,鼓励党员利用各种社交软件畅通与其他党员的沟通交流渠道,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其深入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将自觉持续学习作为一种积极追求,从而彰显党员教育的育人价值。

改革教育机制,提供有力教育支持。高校党员教育机制的改革,为党员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是确保党员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高校应着眼于党员学习情况,创新党员学习机制。有机结合党员集体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前者着重于引导党员构建理论框架体系,凝聚思想共识,培养党性修养和综合素养;后者则着重于引导党员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发展需求及党员教育反馈情况,自主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等,以增强党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形成集体教育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党员学习机制。另一方面,构建和完善党员教育评价及反馈机制。通过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方式,从党员教育成效、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成绩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全面的党员教育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成立专门的党员教育评价研究小组,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以党员教育学习数据为基础,对党员教育模式及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明确把握党员学习效果的差异性,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调整党员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学习成效不显著的党员,并提供相应的补充性教育。针对考评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以支部为单位开展群众调查、党员自评、党内互评、查阅支部记录、上级支部考核等,以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党员的重要阵地,必须基于时代发展需要,在党员教育上做文章、下功夫,以推动党员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同时,应着力解决当前高校党员教育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建设以党委统一领导、各基层支部共同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党组织、学院党组织和班级党组织的密切联系,致力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党员群体。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 报头

  •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引领力的路径探析

  • 围绕“四个聚焦” 纵深推进清廉学院建设

  • 高校党员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 绿色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 智能技术赋能下小提琴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承的创新研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