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昆明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安宁市:以赛为媒促文旅共生

在滇中腹地,安宁这座工业城市用30年光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从“全国体育先进县”到亚洲顶级红土网球赛事举办地,这座小城通过小而精的差异化路径,推动体育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让体育扎根城市,安宁构建了立体化全民健身体系。从遍布乡村的篮球场到绵延7983米的螳川绿道,从便捷的“15分钟健身圈”到“县街村BA”等群众性赛事,完善的设施网络让运动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特别是村BA赛事单场最高观赛人次突破5000,印证着体育已融入城市肌理。创新性打破行业壁垒,安宁开创“体育+”融合模式。“樱花季·田园跑”实现竞技与赏景的完美结合,“大黑山摩托车耐力赛”为山地资源开发注入新活力。依托温泉资源的运动康复产业,以及12个专业训练基地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以体兴文、以文促旅、以旅带产”的良性循环。

体育经济的培育绝非坦途。场馆赛后利用率不足、游客量波动幅度达60%、体育服务企业数量仅占全市0.3%,配套产业薄弱制约深度发展。这些问题凸显从“赛事经济”向“产业生态”转型的紧迫性。面对挑战,安宁正探索破局之道——将单一赛事扩展为赛季,通过增设业余赛事、训练营延长价值链;培育社区联赛和青少年培训,推动体育生活化;引入体育服务机构,发展装备销售、运动康复等配套产业等。

安宁选择在特色赛事上精耕细作,而非盲目追求规模效应。昆明网球公开赛塑造的“东方罗兰加洛斯”城市品牌,温泉半程马拉松与当地温泉资源的深度融合,都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赛事体验。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当地酒店餐饮行业平均入住率提升40%,展现出体育经济的强劲带动力。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安宁立足城市体量打造细分领域优势,深挖“体育+”实现产业协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体育赋能城市需要建立文化培育、产业协同、市民共享的长效机制,当体育超越竞技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方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引擎。

本报通讯员 潘明丽 记者 尹朝平

  • 一山藏百草 一链贯全程

  • 用科技浇灌 展产业新姿

  • 官渡区“金刚塔”杯学生艺术节举行

  • 报头

  • 我省首个全周期青年人才服务平台落地

  • 昆明公安严查“飙车炸街”行为

  • 寻甸发出旅居“邀请函”

  • 安宁市:以赛为媒促文旅共生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