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侨胞之家”开展了“粽情端午侨暖人心”活动,辖区侨胞侨眷和社区居民欢聚一堂,共迎端午佳节、共叙亲情乡情。在曼勒社区乌伦小组,侨胞侨眷与当地群众和志愿者围聚在一起,包粽子、包竜粑、话家常。“缅甸也会过端午节包粽子,只是做法有些差异。大家在一起交流,一起感受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感觉很幸福。”来自缅甸的李梦娟一边展示着包粽子的技巧,一边讲述着两地端午习俗的异同。现场邀请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正清指导侨胞侨眷制作竹编手工艺品,大家体验竹编技艺,编织出精美的小物件,感受端午节的浓厚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社区“侨胞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师宗县五龙壮族乡水寨村,鲜艳的民族团结主题墙绘格外醒目,门楣摇曳的艾草、腕间的五彩丝线与特色五彩粽子相映成趣,村子上下洋溢着浓厚的端午节日氛围。村民朱桂秀家的小院里,木桌上铺满了翠绿粽叶,黄、紫、白、黑、灰等用天然植物染料浸泡的彩色糯米散发着淡淡草香。同庆节日的村民巧手翻飞包出五彩粽子,一边示范一边指导围在桌边的孩子们。院子一角,灶上的铁锅内沸水翻滚,清新的粽香弥漫小院。已经出锅的粽子褪去鲜亮外衣,更显油润诱人,热气裹挟着糯米与粽叶的混合香气,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咬一口软糯的粽子,植物染料的独特清香与糯米的香甜在口中交织,饱含着浓浓的节味与乡情。
在威信县长安镇长安社区,“粽情端午暖长安 一老一小共安康”主题活动热闹非常。在现场,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们准备好糯米、红枣、花生、粽叶等食材,围坐在长桌旁,折叶、盛料、压实、包严、扎绳,制作出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志愿者通过“端午课堂”为孩子们讲述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介绍屈原的故事和赛龙舟、佩香囊、包粽子的传统习俗。制作端午香囊、驱蚊辟邪“猴子”、绑“艾狗”等民俗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居民参与,老人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缝制香囊,用艾草、菖蒲等香草捆扎成“艾狗”,孩子们发挥创意,用彩色的丝线和布料制作手工艺品。活动尾声,志愿者为孩子们举行了“点雄黄”仪式,孩子们排起长队,老人蘸取雄黄酒涂于孩子额头、鼻尖、手心脚背,寓意避灾纳吉、成长无病。
本报记者 王剑钊 张雯 沈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