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稻虾共生 一田双收

一汪清水,稻虾共生。在砚山县者腊乡,传统水田正上演现代农业“变形记”。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当地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为突破口,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夏日清晨,老龙村稻虾养殖基地里,养殖户们熟练地提起虾笼,一尾尾红壳白腹、活力十足的小龙虾争相跃出水面。“基地面积240亩,亩产150公斤左右,产品远销南京、深圳。”砚山惠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宗培介绍。基地吸纳10余名本村村民就业,月工资3500元以上,再加上每亩800至13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村民们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在这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分拣员程得芬笑着说。从虾苗投放、日常管护到捕捞销售,稻虾产业链成了村民的“致富链”。

者腊乡稻虾共生模式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技术、市场“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当地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农技专家定期驻村指导,破解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优质农产品直通全国市场。如今,者腊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立体农业体系渐成规模,全乡稻虾轮作面积超过1000亩,年产优质稻米400吨、生态小龙虾225吨,亩均收益超万元,是传统种植收益的10倍。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种植到生态种养,砚山者腊乡用一田双收的生动实践,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黄鹏

  • 科技耕耘 麦浪翻金

  • 一粒米的农旅融合试验

  • 鲜食玉米铺就致富路

  • 良种孕希望 良机助丰仓

  • 报头

  • 种好一颗粮 端牢金饭碗

  • 稻虾共生 一田双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