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清水,稻虾共生。在砚山县者腊乡,传统水田正上演现代农业“变形记”。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当地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为突破口,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夏日清晨,老龙村稻虾养殖基地里,养殖户们熟练地提起虾笼,一尾尾红壳白腹、活力十足的小龙虾争相跃出水面。“基地面积240亩,亩产150公斤左右,产品远销南京、深圳。”砚山惠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宗培介绍。基地吸纳10余名本村村民就业,月工资3500元以上,再加上每亩800至13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村民们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在这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分拣员程得芬笑着说。从虾苗投放、日常管护到捕捞销售,稻虾产业链成了村民的“致富链”。
者腊乡稻虾共生模式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技术、市场“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当地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农技专家定期驻村指导,破解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优质农产品直通全国市场。如今,者腊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立体农业体系渐成规模,全乡稻虾轮作面积超过1000亩,年产优质稻米400吨、生态小龙虾225吨,亩均收益超万元,是传统种植收益的10倍。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种植到生态种养,砚山者腊乡用一田双收的生动实践,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