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新农贸市场内总是人头攒动。一段时间以来,歌手、演员纷纷到市场内体验城市烟火气,各国游客举着手机定格野生菌的奇妙形态,青年学子在菜摊旁的咖啡香中翻阅诗集——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市井图景,正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鲜活的注脚。
菜市场的“出圈”绝非偶然,而是城市治理智慧与市场创新活力的双重奏鸣。昆明市将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纳入民生实事清单:五里多农博广场引进专业团队打造“春菜植物园”IP,东华农贸市场与璞玉书店等共建文化复合空间,篆新市场运用光影艺术重构市井美学……这些改造既保留了老昆明“赶街子”的烟火气,又增加了智慧支付系统、食品安全追溯链等现代要素,让“菜篮子”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的城市会客厅。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国内旅游市场正在进入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并存的理性消费新时代。45.5%的游客重视行程中的美食体验,59.2%的游客愿意在旅行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目的地美食文化。昆明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多部门协作,精选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农贸市场纳入推荐旅游线路,开发“跟着时令逛菜市”等主题产品,让春菜季的花香、夏日里的果香、松茸季的菌香都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构建起“菜场即景点”的消费新场景。
从更深层次观察,菜市场的文旅化转型正在重构城市空间的功能价值。当咖啡书店与土产摊位比邻而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水产区开设工作坊,菜市场已突破传统交易场所的边界,演变为社区共享客厅和文化传播节点。这种空间功能的迭代,与住建部推行的“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不谋而合。正如建筑专家所言:“高颜值的菜市场如同城市毛细血管,既输送着民生养分,又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循环。”
放眼全国,无论是苏州双塔市集的艺术化改造,还是成都玉林菜市的音乐主题转型,都在印证同一个规律——当市井烟火遇见创新思维,传统场景便能焕发新生机。昆明“菜市场”走红出圈启示,文旅融合不仅要着眼名山大川,也要深耕市井街巷;城市更新不应是推倒重来,而需在守护中创新。这种“绣花功夫”里的民生温度与文化厚度,正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
王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