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国文明村镇文山市德厚镇德厚村——

深挖红色资源 培育文明乡风

步入文山市德厚镇德厚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民居,红色徽标点缀其间,与路边太阳能路灯上的五星红旗图标交相辉映。整洁的村道两旁,家家户户庭院干净整洁,绿植生机盎然,一幅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村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德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李聪介绍。2021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提出打造云南农村示范典型的目标,德厚村积极响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起在外在职干部和退休干部。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走村串寨,用“流动宣讲桌”“院坝篝火会”等形式,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爱听的“家常话”,带动群众参与家乡建设。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德厚村完成234幢房屋风貌改造,拆除临危建筑5000平方米、围墙大门118户,实施庭院改造185户,种植芒果树460棵,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德厚村深挖村内红色资源,修缮改造洒戛竜党支部旧址,建成“一馆两线路三基地”。“每年我们都会在这里开展10余场瞻仰革命先烈、寻回初心路等主题活动,覆盖党员群众1.2万人次。”陈李聪说。此外,德厚村还以洒戛竜党支部为蓝本,拍摄红色历史文化话剧《指路碑》,编撰红色文化书籍,开展文化溯源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群众血脉。

“现在每个月的‘好市连连’文明实践赶集日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德厚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继德介绍。德厚村整合资源加强阵地建设,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明实践阵地,组织模范典型、村干部等组成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覆盖群众3000人次。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德厚村创新开展“好市连连”文明实践赶集日活动,将理论宣讲、文化活动、便民服务等内容融入其中,群众既是文明实践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村民高正元对此赞不绝口:“我们不仅能在赶集日学到知识,还能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实惠的东西,真是太好了。”目前,该活动已开展12期,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德厚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其中,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同维护良好的村风民风。

在产业发展方面,德厚村走出了一条“红色+农旅”“生态+区位”的特色之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乡村自然风光,德厚村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出多条研学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随着游客的增多,村里的庭院经济和夜市经济蓬勃发展,农家乐、烧烤、民宿等逐渐增多。德厚村引进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种植,带动70户86人实现户均增收2400余元。同时,依托千亩良田,实施稻虾共生示范项目,为红色研学增添科普价值,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在基层治理上,德厚村创新模式,将村内片区划分成4个基础网格和34个微网格,配备网格长、网格员和网格党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等工作。同时,将公共区域划分为34个卫生责任段,由农户轮流负责清理卫生。由13名妇女代表组成的红色“巾帼”服务队积极宣传政策、调解矛盾、服务群众,为德厚村基层治理注入“柔性力量”。在民族团结方面,德厚村群众积极参与红色美丽洒戛竜项目建设,自发组建文艺队,传唱民族团结顺口溜,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德厚村的蜕变,是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产业振兴、基层治理协同发力的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德厚村将继续深化“文明创建+”融合发展模式,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本报记者 黄鹏

  • 放映父子兵 接力光影梦

  • 全民健身强体魄 活力云南谱新篇

  • 呦呦鹿鸣 致富新声

  • 报头

  • 蔗糖丰产 甜蜜满溢

  • 深挖红色资源 培育文明乡风

  • 大中小学在大理古生村共建“大思政”实践基地

  •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迎来购销旺季

  • 昆明飞虎大道北段通车

  • 我省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