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发掘整理地方文化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朱大鹏 周庆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与整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构建和谐边疆治理格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之义。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一是团结统一的政治诉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维护团结、追求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纽带,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根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南诏德化碑”等就是云南各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二是守望相助的精神标识。守望相助,守的是祖国边疆安宁、精神家园,望的是规划事业、谋求发展,相助体现的是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奋斗的思想品质。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西南各民族始终秉持守望相助的理念,如德昂族史诗中记载“各民族都是一个祖先传下,亲兄弟要永远友爱互相帮助”等。三是交流交融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交流交融的价值理念,在各族人民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形成和强化。发源于洱海地区,联通云南与西藏的茶马古道,正是民族融合与团结的生动例证。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是让历史遗存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传下去”。让历史遗存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传下去”,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考量。一方面,要重视和推进考古工作。考古工作是连接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桥梁,云南对古滇国历史遗址遗迹的考究展示了古滇国融入中原王朝的历史进程,有利于强化西南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工作。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资源,应加大对其保护力度,坚持对其进行活化利用。丽江古城就是这样一座“活着”的古城。二是让承载民族团结精髓的国宝文物“活起来”。实现文物的活化利用,一方面,要融合前沿科技。依托创新技术,打破文物静态展示的局限,通过前沿技术,让观众能够亲历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另一方面,要采用创新表达的方式。超越最直观的展览方式,让文物自己开口说话,讲述自身承载的价值。舞剧《青铜·花腰》以极具美感的舞台设计将厚重青铜背后的古滇文化娓娓道来,展现了民族融合的宏大史诗。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一是传承创新,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近年来,云南一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翻译、整理、出版了大量民族古籍研究和译介成果,注重挖掘古籍中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夯实了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根基。另一方面,推动民族文化融入边疆地区文化教育,以“汇融共生,和合共美”的理念将民族文化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二是统筹发展,激活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为边疆民族特色产业注入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开发民族文化的旅游体验模式。云南省要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人文等产业融合。另一方面,要发展民族文化的产业模式。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要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产业经济的效益性,在传统手工业、文艺表演业等领域实现文化与经济产业的融合。三是弘扬美德,优化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机制。传统文化中“和为贵”“仁爱”等传统美德以及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理念,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实践呈现出将地方优秀传统美德同社会治理机制相融合的良好局面,“三三”工作法充分调动社会各单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动性;“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润土培根”4个品牌工程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西南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境安宁、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祖国西南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历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lzujbkyjh003)的阶段性成果]

  • 报头

  • 编者按

  • 为云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思路

  • 加快建立澜湄流域古茶树与民族文化保护走廊

  • 推动文旅融合与文化遗产保护相互依存

  • 让绿色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 发掘整理地方文化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