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璐瑶 通讯员 张俊波) 近期,省林业和草原局开展专项监测,在多个自然保护区频频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蜂猴和倭蜂猴。这意味着这两种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在我省境内保持了一定的种群数量。
蜂猴和倭蜂猴是中国特有的极小种群物种,属于灵长目懒猴科,仅分布于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它们体型小巧、夜行性强、行动隐秘,且仅栖息于海拔500米到1200米的热带、亚热带密林中。云南省是这两个物种的核心分布区,蜂猴种群数量约为800只到1200只,倭蜂猴的种群数量仅有100只到200只。由于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极其稀少、缺乏相关科学研究,蜂猴、倭蜂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十四五”期间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
今年初,省林草局采用“专家团队+在地管护机构”联动模式,组织大理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以云南大围山、云南金平分水岭、云南南滚河、云南西双版纳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马关古林箐、盈江铜壁关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监测单元,在全省范围内对蜂猴和倭蜂猴展开系统性监测。专家团队在访问调查初步掌握蜂猴和倭蜂猴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重点监测样线,布设红外相机等方式,对蜂猴和倭蜂猴种群分布和各项环境、生态因素进行调查和监测。
6个监测单元于3月按要求完成监测样线和红外相机布设后,多次发现蜂猴和倭蜂猴实体。其中,铜壁关监测单元三次野外监测分别记录到7只、6只和7只蜂猴,南滚河监测单元记录到2只蜂猴,古林箐监测单元记录到5只倭蜂猴。监测过程中,科研人员还记录到同域动物13目26科86种,包括2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1种二级保护动物,说明同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下一步,省林草局将持续组织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联合有关科研机构,通过监测进一步评估蜂猴、倭蜂猴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状况及干扰因素等,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