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传播能力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关乎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话语权维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为新时期国际传播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根本遵循。语言作为信息载体与文化桥梁,是国际传播的关键要素。语言服务作为促进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通”的重要依托,其质量影响着国际传播的覆盖广度、渗透深度与实际效度。在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向多极化、数字化、分众化发展的背景下,亟须从政策、人才、技术、产业方面夯实语言服务基础,提升国际传播的准度、温度和力度,推动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语言服务政策体系。为充分发挥语言服务在国际传播中的助力作用,政府应在顶层设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与国际传播相匹配的语言规划和政策,推动语言服务规范化运作与可持续发展,为行业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首先,要明确语言服务的战略定位并融入国际传播的整体规划中,整合资源,加大对语言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语言服务政策时要兼顾两方面:一要深挖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守护本土文化的根基;二要积极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吸收成熟经验,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具国际视野的政策框架,让语言服务行业在融入国际舞台时展现文化特色与发展理念。其次,要加快语言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口笔译服务全流程的完整标准体系,从翻译项目承接、执行到审核校对,形成一条规范链条;建立专业术语库,避免理解偏差;规范语言技术研发与应用标准,提升技术稳定性。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语言服务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进而提升国际传播整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助力世界准确接收中国声音、理解中国观点。
优化人才培养,建设语言服务人才队伍。随着中外交流加深,国际传播对语言服务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升。为实现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需建设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胜任力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其核心能力涵盖多语种转换、跨文化传播、数字技术应用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构建需求导向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第一,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要顺应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优化“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开设“外语+法学/新闻传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微专业、辅修或双学位项目,创新跨学院、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语言+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第二,提高学生的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将语言交际与价值传导结合,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以正确价值观引领成长,强化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实现文化叙事与价值引领的统一。第三,深化产学研融合联动,完善全链条育人体系。推进高校与校外行业企业、媒体机构、国际组织等合作,建立企业课堂、实习工坊、实践创新基地等,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训实践平台,锻炼其解决现实语言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服务人才的培育效果。
推动技术赋能,加速语言服务数智升级。构建全球影响力国际传播体系,语言服务数智化升级是必由之路。当前,现代语言服务行业朝着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加速演进。为让语言翻译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和智能,需要构建以技术为支撑、数据为核心的语言服务体系,实现人机协同,让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既保持本土特色又易于国际理解。第一,以智能翻译为突破口,运用大语言模型、神经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翻译的精确性与时效性,满足国际传播多样化需求。第二,运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和处理海量多语种数据,精准把握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语言习惯与信息偏好,实现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定制,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三,依托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保障语言服务信息安全与溯源,提升国际传播公信力与可信度。同时,要平衡技术应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语言服务业既要拥抱数智技术带来的机遇,又需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实现人机协作和谐统一,使国际传播既具备技术赋能“硬实力”,又彰显人文关怀“软实力”,最终构建兼具效率与温度的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健全产业生态,激活语言服务市场活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紧密关联,需从产业载体建设、市场机制激活、政府职能发挥三方面统筹推进以扩大产业规模。一是强化现有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引领功能,集聚优质企业并推动资源共享,完善政策、技术、人才保障体系以助语言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秉持专业化与集约化理念,规划建设新型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推动资源整合与产业集聚,以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发展,提升语言服务产业专业化与国际化水平。二是顺应全球化下翻译、本地化、多语言内容创作等领域增长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以推动语言服务产业多元化;鼓励企业创新语言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支持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打造语言服务特色品牌,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引导企业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求,提升国际语言服务市场占有率。三是政府需强化引导支持作用,出台财税优惠、专项扶持、人才培养等政策,加大对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与技术研发的投入;监管上构建公平竞争语言服务市场秩序以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国际合作上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中外语言服务企业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影响力,为筑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语言服务支撑。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广西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语言服务赋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B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