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麒麟区沿江街道新发村食用菌产业菌棒生产基地,一排排现代化温控厂房内菌香扑鼻,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收、分拣肥厚的平菇,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菌棒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不愁销路。”云南福阳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雨说,公司不断探索食用菌制棒、养菌、发菌、出菇等环节,菌菇种植从每年种2茬提高到4茬。2024年,基地菌棒产量达200万棒、产值728万元,鲜菇销售2000吨、产值700万元。2025年预计产量、产值将实现3倍增长。
2024年6月,在沿江街道的支持下,公司盘活新发村的41亩闲置厂房,“腾笼换鸟”建成集生产、培育、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通过建立“公司+农户”“订单种植+市场收购”的模式,联农带农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务工、务农、顾家的多赢。
“工厂围墙外就是我家,在这里干活工资待遇很不错,在照顾好家的同时收入也增加了。”新发村村民张梅丽高兴地说。这份工作门槛低、时间灵活,吸引了周边不少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
食用菌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远不止于制作和采收环节。围绕食用菌产业链,公司构建起“菌种培育—菌棒制作—种植管理—菌棒代养”的体系,每个环节都成为就业增长点。菌种研发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菌棒制作带动搬运、配料岗位。截至目前,该基地固定用工50余人,全年临时性用工可达800余人次,菌棒代养36户,让不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活更安心。
本报记者 张雯 通讯员 张红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