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麒麟区盘活闲置厂房——

腾笼换鸟拓展就业空间

近日,记者走进麒麟区沿江街道新发村食用菌产业菌棒生产基地,一排排现代化温控厂房内菌香扑鼻,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收、分拣肥厚的平菇,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菌棒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不愁销路。”云南福阳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雨说,公司不断探索食用菌制棒、养菌、发菌、出菇等环节,菌菇种植从每年种2茬提高到4茬。2024年,基地菌棒产量达200万棒、产值728万元,鲜菇销售2000吨、产值700万元。2025年预计产量、产值将实现3倍增长。

2024年6月,在沿江街道的支持下,公司盘活新发村的41亩闲置厂房,“腾笼换鸟”建成集生产、培育、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通过建立“公司+农户”“订单种植+市场收购”的模式,联农带农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务工、务农、顾家的多赢。

“工厂围墙外就是我家,在这里干活工资待遇很不错,在照顾好家的同时收入也增加了。”新发村村民张梅丽高兴地说。这份工作门槛低、时间灵活,吸引了周边不少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

食用菌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远不止于制作和采收环节。围绕食用菌产业链,公司构建起“菌种培育—菌棒制作—种植管理—菌棒代养”的体系,每个环节都成为就业增长点。菌种研发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菌棒制作带动搬运、配料岗位。截至目前,该基地固定用工50余人,全年临时性用工可达800余人次,菌棒代养36户,让不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活更安心。

本报记者 张雯 通讯员 张红仙

  • 2025年抚仙湖铁人三项挑战赛开赛

  • 延伸服务助特产出山

  • 智慧养蚕强村富民

  • 报头

  • 沪滇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在玉溪市举办

  • “四个帮带”建设幸福家园

  • 6万余人在家门口增收

  • 腾笼换鸟拓展就业空间

  • 泸西县发布高原梨品牌战略

  • 就业怎么拓展

  • 昆明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启动

  • 西双版纳清廉云南建设下基层启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