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对我和我们中国同志很好。”年至百岁的崔明老人指着相册里的黑白照片,当翻到留着胡须的人像时,老人喃喃道:“胡志明,我们叫他 C (爷爷),我们开会时见过很多次,一起吃过饭。”这声跨越国界的称呼,将时光拉回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
崔明是云南省社科院离休干部,192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霞洞村(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霞洞镇)人。青少年时期,她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后调中共南路特委做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崔明于1946年7月从防城港进入越南整训。同年,越南抗法战争爆发,崔明又加入到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中。在越南太原省左州县负责华侨工作的日子里,崔明与越南百姓一起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时刻。她赴越南的日记里,泛黄的纸页清晰记录着:“法军突然袭击太原省左州县,我带着群众在深山搭建避所躲避战火。”
“这是我在越南时拍的照片,那时我年轻漂亮。”崔明爽朗地笑着,只见黑白照片上,她扎着大辫子,腰间皮带上还别着把手枪,英姿飒爽地站在山岗上。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崔明激动万分,申请回国工作。同年7月,崔明从云南文山边境回国,先后在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四支队工作,参与并见证了云南的解放。
峥嵘岁月里,她与胡志明和越南战友结下的深厚情谊,始终是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相册里,一张胡志明亲笔签名的明信片被小心翼翼地收藏着。“开会时常见到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卡其布衣衫。”儿子饶晓兆回忆道,母亲总这样向他描述胡志明主席朴素而亲切的形象。
尽管崔明的听力已渐渐衰退,当看到纸上“CA PHE(咖啡)”两个越南语单词时,突然用越南语回应:“咖啡很好喝。我们在越南经常喝。”
饶晓兆说,母亲年轻时不仅能用越南语做工作报告,与越南战友的书信往来更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那些写在土纸上的信,既有对往昔战役的共同回忆,也有对和平生活的美好期许,见证着这份“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陈晨 李玲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