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朝平 陈熙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刻把握“聚”的要义,以聚链、聚集、聚能、聚力、聚合“五聚”为关键举措,系统推进区域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协同共生转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聚变”之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959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7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居全省各类园区首位。
聚链:千亿集群释放规模协同新动能
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聚链成势为目标,全力放大规模协同效应,推动石化、冶金、绿色新能源电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从“物理集聚”迈向“化学融合”。
“当前,我们正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分类抓、创新抓、考核抓、统筹抓,聚链、聚集、聚能、聚力、聚合‘四抓五聚’要求,全力打造石化、冶金、绿色新能源电池3条千亿级产业链,形成‘栽上一棵树形成一片林’的优势产业。”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志雄说,园区在发展中既跳出原有产业的路径依赖和惯性动能,又紧扣有色金属“老三样”、新能源电池“新三样”,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征、符合安宁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链式发展强招引,推动产业图谱变实景。坚持“产业图谱+龙头牵引+链式招商”,推行“链长制+兵团制”,系统推进产业链招大引强和产业生态招全配齐工程。通过3年努力,建成了国内单体出货量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实现了绿色新能源电池产业的从无到有、成型起势,2024年该链上产值达117亿元。
聚集:三力齐发构筑产业生态新高地
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知企业是发展的基石,通过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提质、经营主体引培“三箭齐发”,加速工业企业聚集,营造繁茂“产业雨林”。
“‘5D店小二’在我们企业上门工作了一个月。”云南三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人事经理李秋萍介绍,去年10月份,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与企业员工同点上下班,解决实际问题。
营商环境优生态,改革向系统重构、生态赋能进阶。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首创签约即代办、拿地即开工机制,审批时限压减60%;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打造“15分钟产业服务圈”,建立“链主企业诉求直通车”,懂痛点、解难题,让企业扎根无忧。
主体培育促共生,实施育苗、壮干、培优梯度培育。设立中小企业孵化器、提供“首台套”补贴,推行“链主伙伴计划”,打造专精特新加速营。65%的新增主体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孵化”,形成企业自主衍生的循环链条。
聚能:双轮驱动点燃创新发展强引擎
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助推创新成果“聚能”转化,驱动产业升级。
制度破冰清障碍,直指转化痛点,园区大抓机制创新,打造创新友好环境。推行“三个1%工作法”:但凡招商有1%的希望,就付出100%的努力;只要项目有1%的需求,就提供100%的服务;能为企业增加1%的利润,就做出100%的工作。创新实施全程服务、审批代办、问题解决、要素保障、政策兑现“五个到位”的“5D店小二”服务制;探索建立一个重大项目1个工作专班、1个工作联系群、1个项目施工建设作战图的“三个一”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容错免责事前备案、项目建设并联审批“四证齐发”等服务机制,全面构建企业(项目)从签约落地到投产运营全要素保障服务链,推动云南杉杉项目仅用247天建成投产,西南铜项目建设周期从25个月压缩至19个月。
生态构建促裂变,安宁高新区积极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通过空间再造、场景赋能、梯度培育,推动创新成果从“盆景”变“森林”。
聚力:共享机制激活内外协作一盘棋
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藩篱,实现内外统筹“聚力”发展。
“我们特别认同分类抓、创新抓、考核抓、统筹抓——不搞‘一刀切’,而是鼓励各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例如安宁高新区推行的‘小管委会+大公司’模式,正是这种创新思维的生动实践。”云南氟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涛说。
安宁高新区创新“兵团制+链长制”管理模式,实现“两级指挥、兵团作战”。在精准招商、高效服务、深度协同上发力,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好,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咬合,释放“1+1>2”协同倍增效应。
安宁高新区狠抓全程服务,专门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一企一档”“一企一策”服务投产企业,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坚持访企问需,联动服务企业找政策(资金)、找市场、找人才的“三找”机制;指导近300家(次)企业申报享受各类惠企政策76项,帮助67家企业约400个产品实现“一书通览”,为20余家企业招聘产业工人2000余人,近3年来累计培养输出4000余名技能人才,有效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
聚合:精算要素方程式释放乘数效应
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高效配置、市场运作、集约节约,强化资源要素“聚合”,激活发展乘数效应。
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力抓要素保障,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支持,近3年累计获批土地14530亩、林地6926亩,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面积位居全省第一、达3298.94亩,有力保障了项目落地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行电力线路回购,推动云南裕能(一期)、友日久等电力线路配套工程建设周期缩短50%以上;建立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园区事园区办、集中办”。
聚团延链补链强招引。在引入中国稀土过程中,获悉企业方来滇考察投资后,安宁高新区提前对接项目所需盐酸、氨水等原料供应及选址方案等事宜,认真分析并率先制作招商专案;通过上级支持,创造机会推介项目方案,让企业方见到满满诚意和具体场景;“一把手”带队主动登门,先后拜访中国稀土集团总部及江苏公司,最终促成云南中国稀土产业基地项目成功签约,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增长极。
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聚链”壮大集群、“聚集”繁荣生态、“聚能”驱动创新、“聚力”协同共赢、“聚合”优化要素,成功实现了从单一企业聚集向产业生态繁荣、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从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的深刻转变。这五大“聚变”之力相互交织、彼此赋能,共同构筑起安宁工业向更高能级跃升的坚实底座。安宁高新区正朝着2500亿元产值目标和国家级高新区的愿景阔步前行,聚势谋远,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