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示范带动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7月18日,省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上,全国文明城市代表保山市、罗平县,全国文明村镇代表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路山村,全国文明单位代表丽江市人民医院,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李娜倮,全国文明校园代表大理大学,全国道德模范杨绍兴作交流发言,分享经验、共话文明,以生动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全面展现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和昂扬风貌。
努力交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保山答卷”
保山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在腾冲市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基础上,接续推进保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首创首成。
坚持创建引领群众,保山市把创建工作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狠抓“关键少数”常态化学习、“普遍多数”全覆盖宣讲,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保山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分类组建杨善洲精神宣讲团、艾思奇百姓宣讲团等宣讲队伍191支,采取火塘会、板凳会、田埂会、山歌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持续壮大主流舆论,开设《理响保山》《就是这个理》等专栏,持续开展主题宣传、成就宣传等,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强大力量。
坚持创建为了群众,保山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打造“保有优教”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整体提升。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能力全部达标,群众看病就医“多头跑、流程多、耗时长”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努力办好群众的“操心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27个,新建标准化停车场23个;系统推进农(集)贸市场建设改造59个;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努力让群众更加可感可及,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
坚持创建依靠群众,保山市把广大群众作为创建主体,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选树一个、教育一批、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把创建工作融入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制定出台《保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系列规定,推动形成“市县联动、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
——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左广
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具象化罗平模式
近年来,罗平县紧扣“大美罗平·文明同行”主题,秉持“为民、靠民、惠民”理念,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从“景美”到“城美”“人美”的全方位跨越,罗平生动实践“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用文明城市创建推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具象化。
厚植文明根基,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罗平县把信仰坚定作为文明创建根基,组建“金菜花”“小蜜蜂”宣讲团,通过布依族“八音坐唱”、院坝会、文艺巡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基层宣讲“六进”活动2000余场次,将大道理变成小故事,用家常话讲透、身边事说实、新形式演活,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全县16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提质改造完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累计成立志愿服务队伍458支,各类志愿服务群众好评率达99.8%,“彩虹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聚焦民生福祉,夯实美好生活基础。针对城市建设短板、人居环境差等问题,罗平县实施民生补短板项目126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美化市容环境,改造污水管网、农村厕所,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率大幅提升。民生项目真投实投,打造最美乡村、最美背街小巷、最美老旧小区,改造微小空间等,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惠民实事真办实办,以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单位停车场所免费开放、亮灯计划等“十件微实事”为切入点,精准对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8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9.4%。
创文成果共享,绘就美好生活画卷。罗平县以城市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苗绣”、民族特色餐饮等产业,实现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就业”转变。以城市文明建设推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结合优势文旅资源,举办花海马拉松等系列活动赛事30余场,大力推进旅居康养试点县建设。2024年共接待游客52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17%。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世界花园·康旅罗平”亮丽名片更加响亮。
——罗平县委书记许韶发
“九道菜”掀起乡村人情革命
多年以来,我们村婚丧嫁娶、乔迁升学,甚至一些小事经常大操大办,村民深受“人情债”之苦,成为困扰我村发展和文明建设的最大痛点。在全国文明村镇创建过程中,我们直面问题,用“九道菜”掀起了一场乡村人情革命。
以“九道菜”破冰。移风易俗必须找到一个群众易于接受、便于操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抓手,并从最直观、最普遍的“吃席”入手,推出“九道菜”宴请标准:规定全村红白事,宴席菜品“不过九”,吃饱吃好不浪费。配套制定了烟酒消费指导标准、礼金限额建议等,形成一套规范的节俭办席体系。坚决取消“上祭礼”“捡菜礼”等不合理名目,减轻村民随礼负担。老党员、乡村能人和村干部组成了红白理事会,严格监督村民执行。
让“要我改”变为“我要改”。党员和村组干部带头执行,用行动说话,帮助村民算好经济账、人情账、文明账。对遵守规定的公开表扬,对极少数不听招呼的上“黑榜”曝光,“九道菜”变成了家家户户宴席上看得见、数得清的铁规矩。“九道菜”模式推行以来,平均每场宴席可为事主节省数万元,为宾客节省数百元礼金,村民经济负担大幅减轻,村民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融洽、真诚。
从“人情债”回归“人情味”。在取得初步成效、赢得群众认同的基础上,把凤庆县“江北公约”中关于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等核心精神,与“九道菜”所倡导的节俭、互助等理念相融合,制定了“‘小公约’管人,‘小民主’管事,‘小服务’管需”的村规民约。源于民、服务于民的“小服务”,让村规民约从“写在纸上”到“走进心里”。村民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生产发展、子女教育上,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九道菜”虽小,撬动的却是农村人情观念和社会风气的改变,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模式,在全国文明村镇这一荣誉激励下,努力让路山村不仅环境美、产业兴,更让文明和谐的乡风成为路山村最亮丽的底色。
——凤庆县路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查汉新
守护群众健康 共建和美丽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丽江考察时,祝愿丽江人民的生活如同纳西族的“和”姓一样,幸福安康、和和美美。我们深切感受到,守护好丽江各族群众和广大来丽游客的健康,就是对这份嘱托最好的实践。我们将以文明创建为纽带,守护群众健康,共建和美丽江。
凝聚医者仁心。丽江市人民医院通过“医务工作者论坛”“学习强院”等载体,传承创新“厚德精诚、仁爱至善”的丽医精神;依托主题党日、文明讲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了全国文明家庭吴忠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耀武等一批先进典型,用典型引路,培育了对医疗卫生工作热心、对诊疗技术上心、对救死扶伤尽心、对病人和家属爱心的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队伍。
提升服务质效。在丽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医院新建祥和、荣华院区,新开设心胸血管外科、小儿外科、血液肿瘤科;建设智慧医疗体系,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依托沪滇合作建立“银发专家”工作站15个,建立市级专家工作站13个、外聘专家59名,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享受全国顶级专家的诊疗服务;建设医联体62家、质控中心29个,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切实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责任牢牢抓在手上。
公益温暖民心。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组建以党员为主的先心病筛治团队,足迹遍布丽江、大理、迪庆、怒江及四川甘孜等地的偏远山村,12年来累计行程6.5万公里,免费筛查7万余名儿童,成功为300多名先心病患儿免费手术。用心打造功能完备、服务入微的全国最美工会驿站,迄今为止已服务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2.4万人次。把健康宣教和义诊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五个普及”,组建慢病管理、两癌筛查、康复治疗等20余支健康教育服务队,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近千场,惠及数万群众。动员志愿者3.5万人次,参与文明交通劝导,提升周边和挂联小区环境,助力丽江市创建工作。
——丽江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吴举
以健康向上的文明家风涵养向善向好的文明乡风
我们家能获此殊荣,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努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始终秉持着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的原则。创业初期,我们开办的演艺公司面临诸多困难。但我的爱人张扎思一直默默支持我;我的公公婆婆也经常帮忙照顾孩子;我们一家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家风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上。我们深知,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2013年,我们家带头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通过搭建“支部+公司+家庭”的模式,将村寨变成景区,将村民变成演员,现在个个是形象代言人、家家是产品展销点、户户是景区新门面。演艺公司成立至今,就地演出1100余场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543万元,群众分红458.14万元,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2万元。
我13岁学会吉他弹唱,16岁开启了歌曲创作之路。先后创作出《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30多首拉祜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是我个人的创作成果,更是我们家庭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见证。同时,我和我的父亲、女儿一起担任勐根村完小特聘的“双语”教师,向孩子们传授拉祜文化,先后培养了“民间小艺人”500余人,为拉祜族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意识到,要展现老达保村的魅力,不仅要有精彩的歌舞,还要有良好的村容村貌和文明的乡风。于是,我们依托非遗传承馆、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和志愿服务,倡导文明新风,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用点滴努力让“勤劳致富、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和家人会继续做一束光,在家庭文明建设的长河里坚守初心,带动更多家庭与我们同行。
——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李娜倮
实施五项育人工程 建设美丽文明校园
大理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倍加珍惜。在创建全国文明校园过程中,我们将创建文明校园转化为建设校园文明,将创建指标体系细化为“五项”育人工程。
思政育人工程。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扎根滇西,拓展“行走的思政课”内涵。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着力办好“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大理大学分课堂”,举办“走进大理大学”系列思政大课堂。牵头组建滇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发挥大理大学在滇西的引领作用,形成了大中小学各学段协同发展的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体系。
文化育人工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每年举办文化体育节、校园开放日、国际日等各类学术、文体活动。建好用活“三个场馆”育人阵地,民族艺术馆注重文化为民、以美育人;生物科学馆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入选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基地,有形有感有效教育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实践育人工程。打造系列志愿服务品牌,2023年以来实施4轮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选派347名学生、8名带队教师“组团式”驻点帮扶德钦县、维西县的13所中小学,秉持“以体育人、以美润心”理念,因地因校制宜助力建设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科特区育人工程。发挥生物医药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和推动医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与全省25家边境县级医院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就业育人基地合作协议,深化医教研合作,助力建设边境地区家门口的“好医院”。
环境育人工程。坚持以创建“绿美校园”为抓手,共建共享与风花雪月自然美景、大理厚重文化相协调、共和谐的“最美校园”。涵养“攀登书山,与知识同行;遨游学海,以文化为伴”的育人氛围,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涛
心怀正义践初心 燃情调解促和谐
今天,我作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在此交流,内心无比激动。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全省所有用行动诠释道德担当的人。
坚守初心,危难时刻彰显公仆本色。回想起2021年那个惊险的上午,我携家人驾车返回老家途中,一声巨响打破山野的宁静——一辆黑色轿车侧翻进水沟,车头浓烟滚滚,不时蹿出火苗。我毫不犹豫靠边停车,向起火车辆冲去,将4个被困者逐一救出。就在最后一名小女孩被转移到安全地带时,黑色轿车轰然爆炸并瞬间被大火吞噬。事后,有人问我:“轿车随时可能会爆炸,你就不害怕吗?”我笑了笑说:“当时一心只想着救人,就不存在怕与不怕的问题了。”
锲而不舍,平凡中赓续使命担当。荣誉是过去的徽章,努力才是永恒的旋律。我于2023年在双柏县东兴社区牵头成立“老杨调解室”,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在门口,保持24小时开机,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群众调解纠纷。并在全县成立了9个“老杨调解工作站”,带动了一大批调解队伍。有人问我“你啃硬骨头的秘诀是什么?”,我说,我从事信访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9年来,我摸索出一套让他说、拉家常、讲政策、双沟通、案了结“五步调解法”,成功化解了1100多个重难点信访问题。
牢记嘱托,让道德之光薪火相传。道德的力量在于传递,榜样的意义在于引领。被救出的小女孩今年高考前夕说:“杨叔叔,我想学医,像您一样救人,可以吗?”我看着她眼中的光,忽然明白:真正的勇气,不仅是刹那间的冲锋,更是点燃他人希望的火种。我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庄严承诺,继续带着“老杨调解室”的背包行走在田间地头,利用业余时间为群众调纠纷、解疙瘩、化心结,做群众“家门口的贴心人”。把见义勇为的热血化作基层治理的动力,依托“老杨调解室”创新道德模范工作室,将见义勇为精神融入化解矛盾、乡村振兴,让见义勇为的火种在讲述中扎根,让助人为乐的微光在共鸣中汇聚,让挺身而出的担当,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
——双柏县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绍兴
本报记者 张潇予 王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