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国际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叩响世界读者心门——

三十一国汉学家共话“译”见倾心

文学翻译,远不止是语言的转换,它更像是一把钥匙。经典的中国故事,如何跨越山海,轻轻叩响世界读者的心门?

21日,一场主题为“‘译’起向未来”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刘震云、毕飞宇等39位中国文学大咖围坐一堂。39位中国作家遇上31国的“中国通”,擦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他们不仅是文字的“摆渡人”,更是中国故事的“解码者”。在这场研讨会上,汉学家们分享与中国结缘的难忘故事,探讨如何用翻译传递中国文学中的意境和内涵。

“1992年那个夏天,外祖母书架上一本中文长篇小说,让我一头扎进了神秘的中国世界。”塞尔维亚翻译家约万诺维奇·安娜说。

如今,她与中国的交往已长达30多年,翻译过莫言、余华等作家的作品。“说不定我们的一些译作,将会激发未来的一些青年,就像我30多年前通过文学爱上中国。”约万诺维奇·安娜说。

活动现场,15位首次参会的汉学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中国文学之友”证书,这是中国作协用来表彰他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

拿到证书的埃及翻译家白鑫难掩兴奋之情。他从19岁开始接触汉语,至今已超过25年,并一直致力于把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中国故事系统性地翻译并传播到阿拉伯世界。

这些年,刘震云、余华、王小波等作家的作品,经过他和团队的翻译,不仅进入了多个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出版市场,有些还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我们发现,受欢迎的中国作品是那些带着‘中国精神’与‘人类共鸣’的文字。我们的读者通过这些作品,看见了一个丰富、真实、立体的中国。”白鑫说。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说,中国文学素来关注现实。各位汉学家之所以可以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去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正是因为当代作家传承了中国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基本特点。

翻译家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信使,因为翻译的存在,人类拥有了超越语言之分、汇合为共同体的新的美好可能。而中国文学中以民为本、兼容并包、开放互鉴等重要特点,是各国、各民族所共通、共享的。

罗马尼亚汉学家白罗米认为,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翻译它们,不仅是对文字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诠释。

在她看来,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翻译工作带来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我们依然相信,翻译的核心在于人类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

自创办以来,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每次研讨会如同一场以文学为名的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为不同文明搭建起交流与对话的桥梁。关注和热爱中国文学的汉学家、翻译家队伍越来越壮大,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越来越深入。

这场围绕“‘译’起向未来”的研讨,更像是个新的开始,毕竟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值得被更多人看见,用心打磨的译作,永远有它不可替代的温度。

新华社记者 朱筱 余俊杰 新华社南京7月22日电

  • 挪威奥斯陆一购物中心发生枪击致一人受伤

  • 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已致超5.9万人死亡

  • 列宾艺术特展在国博开幕

  • 报头

  • 相向而行 继往开来

  • 三十一国汉学家共话“译”见倾心

  • 石破茂支持率跌至新低

  • 美公开马丁·路德·金遇刺案档案

  • 美国第三次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美军17年来首次在英国本土部署核武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