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南华:传承发展非遗技艺 端稳端牢彝绣饭碗

走进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刺绣车间,绣娘们端坐于绣架前,手中绣针在绣布间穿梭自如。

南华县一街村村民李国秀在公司从事绣娘工作11年来,每月收入从起初的400元至500元增长到现在的5000多元。随着技艺的提升,李国秀2023年被评为南华县非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获评为云南省“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所绣彝绣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还受邀到全省各地讲授非遗技艺。

“作为一名从事彝绣多年的农村绣娘,我很感谢公司的培养和政府的重视,让我们有机会参加很多刺绣培训和比赛,在不断提升刺绣技能的同时有了更多收入。希望像我一样的普通绣娘通过提升技艺成为高级绣娘,把彝绣饭碗端得更稳更好。”李国秀说。

“彝绣技艺的传承与提升很重要,一针一线都是真功夫。在技艺提升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公司董事长丁兰英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她在彝绣产业中闯出“大名堂”后,也带动一批乡亲们增收致富。目前公司有24名绣娘成为彝族服饰、彝族刺绣的省、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南华县把彝族传统手工刺绣产业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重点产业来打造。成立彝绣产业专班,从产业发展规划、传统技艺传承、经营主体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推动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南华县完善了彝绣产业设计、生产、销售、品牌全产业链,构建起县级美丽工坊、乡镇帮扶车间、家庭刺绣作坊三级生产体系。2024年,南华彝绣销售收入5632万元,同比增长15.91%,辐射带动当地脱贫户、残疾群众、农村妇女2万余人实现灵活就业。绣工们用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方布料、一双巧手就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为了激励彝绣人才深耕产业,南华县实施彝绣产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南华绣匠”培育计划,有力调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传艺,发挥其在彝绣产业赋能促进乡村振兴的带头引领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县2家彝绣规上企业、51户彝绣经营主体、45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60名彝绣能手、100名南华绣匠,成为彝绣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全县彝绣行业向上向好发展。

“今年4月,南华县成功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我们将持续支持和鼓励彝绣从业者提升技艺水平、传承民族技艺、大胆创新创业,通过壮大彝绣技能人才队伍助推彝绣产业发展。”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王永梅表示,将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与创新融合中互促发展,让民族特色手工艺走出大山,以文化产业助力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彝绣展示销售中心、彝绣产业园区、彝绣实训基地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南华县彝绣产业“指尖技艺”与“指尖经济”同步发展,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齐头并进。全县5200名绣娘通过“指尖经济”实现稳定就业,专业绣工平均月收入达3800元,固定用工绣娘年均收入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吕瑾

  • 第八届聂耳音乐周圆满落幕

  • 关于给蔡旭哲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授予宋令东、王浩泽“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的决定

  • 报头

  • 给绿水青山定价 为生态环境护航

  • 守住基本盘 稳住“压舱石”

  •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闭幕

  • 昆明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 南华:传承发展非遗技艺 端稳端牢彝绣饭碗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