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林下掘金”的院坝协商会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朝阳村召开。大理州、县两级政协,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代表与村民围坐一堂,共谋产业转型发展新路。
朝阳村是巍山红雪梨的核心产区,有5000余亩红雪梨林。近年来,受市场波动影响,红雪梨价格持续低迷,村民增收遇阻。如何挖掘5000亩梨林的潜在价值?在大理州、县两级政协的精心组织和推动下,发展林下药材种植成为破题关键。
协商前,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产业一线实地考察,梳理当地中药材产业数据,了解药材加工企业带动就业实效,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发现,虽然村民曾尝试林下种植板蓝根、木香等药材,但因技术、市场等因素未能形成规模。2024年,当地龙头企业绿鑫公司在朝阳村流转15亩梨园试种当归获得成功,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可行方案。
“海拔2200米以上‘黄金区域’达2700亩,新梨林适种当归、木香,盛果期梨园宜种白芨、黄精等药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理州、县两级政协采用“现场协商+专家论证+部门回应”的协商模式,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专家团队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海拔和树龄的梨林,提出了科学的分级种植方案。龙头企业现场承诺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并计划3年内建成500亩州级示范基地。
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水务部门将完善滴灌系统,修建蓄水池拦水坝,破解灌溉难题;供电部门将进行电网改造,保障种植区电力供应;农业部门则将联动企业技术员和“土专家”,构建从土壤改良到绿色防控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全程指导。同时,乡村两级将探索“土地入股”“以奖代补”等创新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
目前,马鞍山乡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全乡种植面积达5510亩。产业带动效益显著。两家中药材企业每年可吸纳用工达4.7万人次,发放务工费用550万元,辐射带动347户883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通过冷库租赁和土地流转,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农户地租收入58.5万元。
本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阿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