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远 舒文
7月21日至26日,中缅网络新媒体研修班暨“胞波·敏格拉”德宏行国际传播活动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举行。
6天时间里,来自缅甸宣传部、缅甸国家电视台的官员和记者深入芒市、瑞丽、陇川等地,通过专题研修、文化体验、联合创作,实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他们扛起相机、拿起录音设备,记录下胞波情谊的温暖瞬间,共同收获了一份历经75年风雨而愈发醇厚的“温暖礼物”——这份礼物蕴藏在你来我往的烟火气中,凝聚在携手发展之路上,更流淌在媒体人共同记录的故事里。
交融共生:市井烟火里的暖意
芒市丙午街的傣族服饰店里,店主岳岩林和妻子王大晶的婚纱照与在婚礼上穿过的傣式礼服共同陈列。“我们融合中缅顾客的穿着喜好,加强散热设计,裤装也改良得更方便穿脱。”喜欢钻研的岳岩林还在不断学习新的智能设计技术。泼水节前夕和婚礼季是销售旺季,岳岩林和隔壁的缅甸店主王秋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电商平台推广生意。“现在很多当地人喜欢把改良傣装用作婚礼服,我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设计,客户喜欢的话就会来线下看看,”王秋笑着说。
在芒市宏利综合市场,一味木姜子引发了特殊共鸣。面对这熟悉的香料,来自缅甸的记者会心一笑:“缅甸傣族也常用,只是用得少些。”市场外围的商铺里,贴着中文标签的缅甸泡面、干米粉堆满货架。这些滋味不仅是缅甸同胞的乡愁“解药”,也为中国食客打开了味蕾新世界。蜜玛缅味茶餐厅店主玛莱尼拉推正与缅甸记者畅谈“生意经”,玛莱尼拉推开店的初心朴素而温暖——让想念家乡的胞波有个相聚的角落。不承想,平价的缅甸美味竟成了附近学生的“新宠”。“现在中国顾客反而更多,得到他们的喜欢,我特别开心。”这份舌尖上的共鸣,织就着最日常的胞波纽带。
瑞丽沿边产业园区“胞波街”则承载着更深的慰藉。鱼汤米线、鱼酱、舂木瓜……地道缅甸菜肴和油炸小吃的香气弥漫整条街,缅甸常见的日用品品牌和零食都能在这里找到。“生活上的事情,园区也很为我们考虑,让我们有了归属感。”一位缅籍员工说。“胞波街”不仅温暖了游子的胃,更稳定了园区用工、带动了周边村寨经济、提升了外籍员工的幸福感。
谋划未来:发展路上的同路人
缝纫机的哒哒声在瑞丽市职业中学暑期实训教室里汇成一片。十余名缅籍新生指尖牵引棉线,在布料上练习走线。今天这堂服装缝制工艺基础课迎来一群特殊的旁听者——缅甸国家电视台的记者们,他们将镜头聚焦于这跨越国界的技能传递。
缅甸国家电视台播音一级专家姬漂温望着专注的学生们,有了一个疑问:“这些缅甸青年为何要来到中国学习技术?”校长丁丽仙道出缅甸青年来华求学的原因:“在这里,他们不仅能掌握一项立身技能,毕业后还可衔接中国专科、本科教育,或者获得就业推荐。”
带着对学校的初步了解,记者们又来到了学生的暑期实训企业。“每天工作量有多少?”“未来的打算是什么?”姬漂温俯身和缅籍学生交谈。当得知产教融合模式将真实车间变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在创造价值中精进技能,文化课也同步推进时,姬漂温评价:“这赋予学生为未来谋划的能力。”
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环山片区厂房林立、货车穿梭,这片产业“孵化器”与开放“试验田”正焕发着活力。走进雅戈尔(瑞丽)有限公司的衬衫车间,中缅双语标识下,风扇为忙碌的缅籍员工送去清凉。缅甸国家电视台电视一级专家飘伊伊白的镜头,捕捉着工人们高效协作的身影。
“每周休一天,泼水节等重要节日放假,工资还能供养缅甸的家人。”一位缅籍员工满意地说。公司负责人李宏伟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吸纳了4000余名缅籍员工,三道质检后,他们缝制的衬衫合格率稳定在98%左右。”看着井然有序的生产线,听着员工的心声,飘伊伊白频频点头,镜头记录下的是方寸厂房情系胞波的一幕幕画面。
记录者说:用光影传递胞波情
研修班分享会上,缅甸记者们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胞波”“AI”“社会责任”等关键词。抬起头,目光交汇间是对媒体面临的共同命题的思考。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视觉设计部主任韦万里在技术赋能传播案例分享会上,以他的AI视频作品为例,讲述了创作背后的“看见”。韦万里拍摄了上千张形态各异的鸟粪照片,从中挑选了十多张,借助AI分析、解构、重组,最终重构为极具抽象美感的艺术影像。“AI总能带来不可预知的惊喜,它能把那些你拍不出来,甚至想不出来的灵感,用另一种可能性呈现。”韦万里说,技术的惊喜,根植于对生活的“看见”,是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
这份对技术与人关系的探讨,引发了缅甸国家电视台网络媒体部副处长、媒体代表团团长都扎温的共鸣。“AI所展现的动画与视频创造力,让我们看到了AI从辅助工具跃升为‘创意伙伴’的可能。此行我们还看到了技术在农业、新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更希望两国媒体人携手,让技术进步服务于两国人民心与心的交流。”他说。
“我们是胞波友谊的见证者。”新华社国际部编委凌朔与缅甸媒体同行分享时,屏幕上闪过1956年中缅边民大联欢上那辆载着宾客的敞篷车、1993年中国向缅甸出口的铁路客车运抵仰光、2025年奔赴缅甸震区的中国救援队……同一个缅甸独立纪念碑,在不同中国记者镜头里默默叠印下10年、20年、30年的年轮。面对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与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凌朔的坚守掷地有声:“记录历史,捍卫真相,促进理解。”“我们要走向何方?”这个开放性的命题,留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媒体人。
生发出的思考,最终内化为行动的坐标。缅甸国家电视台播音二级专家扎扎莫的回答是:“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好新工具。但新闻报道的核心永远是那份对脚下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我希望和中国记者一道讲好缅中合作、共同发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