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不是谁壮谁赢,远不止一起使劲儿那么简单。”中国拔河协会会长何珍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根绳子、一支队伍,有着一套严谨的赛制和规则。
拔河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最初用以训练兵卒在作战时钩拉、强拒以及集体合作的能力。到了唐朝,才有了“拔河”这个名字。与现代拔河不同的是,唐朝的拔河是背对背拉拽,绳子也不是一根,而是分出数百条小索。
1900年至1920年期间,拔河曾是现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由于规则争议和缺乏更好的比赛条件,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后被排除出“奥运家族”。1960年,英国和瑞典的拔河协会共同成立了国际拔河联合会,并统一了国际比赛规则。1981年,拔河成为首届世运会比赛项目。2002年,国际拔河联合会正式加入国际奥委会。
与人们平常看到的“硬地拔河”不同,世运会上的拔河比赛是在室外天然草皮上进行,也就是“草地拔河”。比赛实行8人制,像拳击一样分不同的重量级,全队体重一旦“超重”,直接少一人上场。比赛使用的专业麻绳长达35米,周长12.5厘米,绳上中心点拉过己方4米标记线即为获胜。
草地专用战靴,一双能有3公斤重,是运动员的秘密武器。别看它长得笨重,鞋底硬得能踩进草坪,鞋跟还嵌着铁片。当运动员站定,后脚猛踩,鞋跟铁片扎进草地,瞬间形成“人肉锚点”,“抓地力”一流。
在草地拔河中,有一个“较真”的规则——脚架犯规。裁判喊“拉紧”前,谁在地上踩出坑,会被判犯规。运动员赛前都像“踮脚木偶”,生怕一不小心就“送分”。
何珍文介绍,对于观众来说,规则之外,拔河比赛还有很多学问。好的拔河队伍就像一个人在比赛,不仅每个人的力量都用在一个方向上,还要做到动作和发力时间节点高度一致。作为一项全身性运动,草地拔河的核心技巧是“腰马合一”,运动员侧身下沉,腰胯形成完美角度,与硬地拔河时双脚平行的姿势不同。
拔河,简单而又深刻,是力量、体能、战术和意志力的综合比拼。8月9日至11日,在成都世运会的赛场上,一起感受这项古老运动的魅力!
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据新华社成都8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