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桥头观潮

山海同心筑未来

——第13届云台会主题活动侧记

第13届云台会在昆明开幕。 本报记者 周灿 陈飞 摄 两岸嘉宾在昆明共叙情谊、共谋合作、共话发展。 本报记者 周灿 陈飞 摄

本报记者 张敏 罗蓉婵

8月6日,第13届云台会主题活动在昆明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政要、商界精英、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450余名嘉宾共叙情谊、共谋合作、共话发展。

作为深化云南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云台会已走过十三个春秋。十三年深耕,一场跨越海峡的约定从未爽约;十三载耕耘,一条融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51场次云台产业对接活动激情澎湃,77场次交流活动情谊交融,9000余名岛内外政商界人士赴约,200余个云台合作项目落地生根。这一串串数字不仅是深化两岸交流的有力见证,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共谋发展的坚定行动。

政策护航 融合发展根基牢

与会嘉宾有这样一个共识:云南与台湾虽远隔山海,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深厚的情谊。近年来,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成果丰硕,为两地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云台合作的枝繁叶茂,更植根于肥沃的政策土壤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之中。

当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为区域合作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云台携手开辟了新蓝海。本届云台会以“共享RCEP新机遇 推动云台融合新发展”为主题,正是敏锐把握了时代脉搏。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在RCEP框架下优势更加凸显。

昆明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顺云对此深有体会:“云南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台资企业入滇,能与本地企业携手并进,更有优势共同开拓广阔的南亚东南亚市场,这是真正的互利共赢。”云南独特的资源禀赋、活跃的口岸经济,与台湾在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国际市场渠道,在RCEP的大舞台上找到了精准对接点,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合作潜能。

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理事长、香港台湾商会名誉会长陈青东同样高度评价云南的枢纽价值,认为云南拥有连接RCEP成员国的跨境通道、成本优势及宜居环境,是企业家和创业者的理想之地。

与此同时,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持续释放的惠台政策暖流,为台商在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家”的温暖。国家“26条”“31条”惠台措施、云南省惠台“75条措施”以及《云南省贯彻落实“农林22条措施”服务指南》等,为台商台企在云南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昆明、保山、普洱、西双版纳、大理等州市也结合实际,相继细化惠台措施,省直部门出台落实惠台政策配套意见,省委台办制定相关服务指南和清单,帮助台商台企应享尽享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措施降低了台商台企的投资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了在云南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政策的温度转化为台商内心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我想要五分协助,得到的往往是十分支持,让我有‘在外遇困难,回家有人挺’的安全感。”云南八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志哲生动讲述,相关部门“像一家人一样”,关怀备至,响应迅速,这也是吸引台商持续扎根的重要原因。“这里的营商环境让我们投资很安心。”这份认可,也成为台商与云南携手共进的坚实基础。

产业契合 云台情缘暖人心

政策与区位是发展的骨架,产业间的天然契合与血脉中的情感共鸣则如同云台合作充满活力的血肉与灵魂。截至2024年底,云南省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247户,实际使用台资21.76亿美元。天福茶叶、安佑集团、远泉果蔬、巨扬花卉等知名台企在云南持续加大投资,成为云台合作的生动写照。

云台两地产业结构如同精妙的榫卯,展现出天然的互补魅力。加快推动云南的“资源禀赋”与台湾的“制造优势”双向奔赴,近年来云南省相关部门不遗余力,台商也有同样的默契。

张顺云表示,云南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发展迅速,而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突出。“台湾在医疗、生物制药、高端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积累的成熟经验与云南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产业升级需求十分契合。”目前,他们企业正实施的两个大型项目在云南进展顺利,主要涉及文旅康养、产业园区等领域。

在文旅文创领域,云台两地产业互补效应同样明显。质时代(云南)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威仁的产业版图正是两地融合发展的缩影——从绿化工程起步,延伸至文旅、康养、农业、文创等多个领域,构建起两岸合作的繁茂之林。厦门曦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曾于庭了解云南的相关情况后非常兴奋,计划将云南的自然与民族元素融入她的设计,“我希望创作两岸年轻人都喜欢的文创产品。”

美食文化同样能够拉近心灵的距离。成都奢予美学珠宝总经理秦健庭对云南的野生菌和少数民族饮食情有独钟,他敏锐地看到了融合创新的机遇,期待将云南的山野风味与台湾的特色烹饪技术相结合,创作独具特色的美食体验,让舌尖也成为两岸融合的见证。

“有灯就有人,有路就有家”,祖父的话始终萦绕在郑威仁心头。如今,他正筹备云南的“台商大厦”,规划中的台胞服务中心与文化展示区,是他心中希望打造的台商在滇的“第二个家”。“我专门建设了‘台湾青年人才公寓’,希望能让初来乍到的台湾青年有个‘临时港湾’——推开窗能看到云南的云,下楼能吃到烧豆腐,遇到困难时,隔壁住的云南伙伴会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米线。”郑威仁笑着说,“我希望让每一个想来云南的台湾青年知道,这里有舞台,更有温度。”

情牵两岸,他们以心连心传递“家”的温度。秦健庭习惯将“祖国美好的东西带回台湾”,更乐于化身向导,带着台湾的亲友踏上大陆的土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壮丽山河的震撼,用脚步丈量这份血脉相连的辽阔。曾于庭相信“百闻不如一见”,她建议通过更多青少年交流与深度旅游,让台湾同胞亲自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激发源于内心的了解与认同。张顺云多年坚持“以商带商”,不遗余力地牵线搭桥,引入台湾优势资源,其动力不仅源于商业眼光,更源于一份希望两地同胞共享发展成果的朴素心愿。汪志哲经商多年,最终选择在云南种下牛油果树,那句“云南人的热情纯粹,让我心定了下来”,道尽了这片土地上质朴的人情味,给予了他最珍贵的“家”的安全感。

在云台会主题活动中,会场内,云南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台商们详细介绍各领域的投资机遇与发展规划,精准对接需求,热情递上合作的“橄榄枝”。会场外,聚焦云南优势资源禀赋与台湾优势产业方向,精心组织台商台企台胞代表深入昆明、曲靖、大理、玉溪、红河、楚雄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通过举办7场专项对接活动,展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新面貌与新成效,发出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邀请。

  • 特色云品让中东地区消费者记住了云南

  • 在云南遇见“另一个家”

  • 中老500千伏联网工程配套民生项目开工

  • 山海同心筑未来

  • 报头

  • 前7个月河口口岸 进口食品用药食同源商品量值双增

  • 昆明海关走进企业开展政策法规宣讲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