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定才 文/图
七月,地处乌蒙山区、金沙江畔的绥江县一派丰收景象——10万亩半边红李子红遍山坡,果农们穿梭于林间,一颗颗红润饱满的李子被轻轻摘入筐中;收购摊点欢声笑语,果农、商贩们忙着议价、称重、装车,一辆辆大货车满载李子驶向远方。
绥江县半边红李子、大五星枇杷年产量达8.4万吨,年产值达5.5亿元,是脱贫群众的“致富果”“希望果”。10年来,云南省搬迁安置办扛牢政治责任,持续帮扶绥江县,在新滩镇鲢鱼村、中城镇大沙村、会仪镇黄坪村,先后派出驻村干部19批85人次,投入帮扶资金1466.9万元,协调争取帮扶资金2500余万元,扶持种植半边红李子22000亩、大五星枇杷3500亩,修通产业设施道路32.5公里,解决8000余群众饮水困难。
村庄美 李子甜
“金江水长流,半边红果嬉笑压枝头。”这是省搬迁安置办驻鲢鱼村原第一书记温志平为该村创作的歌曲《鲢鱼美》,生动展现了鲢鱼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群众幸福的动人画面。
鲢鱼村党总支书记温宗梅介绍,全村652户2865人栽种半边红李子6800亩、户均10亩多。2024年,李子总产值达4000余万元,户均李子收入达6万余元。
温志平介绍,为了抓好李子产业,村党总支以党建为引领,走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从2022年开始,村里年年举办“李花节”或“采摘节”。每年四五月份,李花开满村前村后、山坡山坳,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欣赏李花,他们或拍照或写生,或露营或烧烤,村内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李子采摘节邀请网红带货,不仅宣传推销了半边红李子,也让小小鲢鱼村知名度大增,还改变了村民的销售观念。每当李花开放和李子成熟时节,由村民组成的“网红”队伍便积极营销。温宗梅凭借青春飞扬的气质和以诚待人的直播风格,迅速成为广大粉丝口中的“最美女支书”。目前,村里约三分之一的李子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李子种植大户许兴武曾经外出打过工、做过建筑老板,看到家乡李子产业的美好前景后,2014年带领几个兄弟回村成立兄弟果蔬合作社,重点发展半边红李子。许兴武带领合作社按照科学管理、品牌驱动的发展思路,走产、销一体化经营路子。经过10年的发展,合作社的社员已发展到80户,带动包括周边村社在内的700余户种植户,科技服务和销售服务覆盖8000余亩半边红李子。许兴武自己的李子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100余亩发展到了上千亩。
谈及李子产业发展,年近70岁的原村委会主任王兴武深有感触。他见证了鲢鱼村半边红李子产业的发展历程,他说:“鲢鱼村人要感谢省搬迁安置办,没有他们的关心支持,就没有鲢鱼村的李子产业,更没有鲢鱼村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省搬迁安置办和昭通市、绥江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今,鲢鱼村李子产业步入现代产业发展阶段。鲢鱼村在2000亩示范基地架起山地轨道车,极大地节省了种植和采摘成本。许兴武介绍,由于坡陡路弯,过去,摘一桶李子从坡头背到坡脚大路上,要走半小时;现在,李子摘好放上轨道车,一眨眼工夫就从果园里运到了公路边。过去,背农家肥到山腰李子园里要汗流浃背走一小时;现在,肥料放到轨道车上,开关一开,肥料“哗哗”送到地里。村里还采用滴灌浇水、无人机喷洒农药、防虫灯灭害虫,科技、绿色的种植方式打响了半边红李子品牌。
李子产业美了山川富了乡亲,鲢鱼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其中,李子产业收入占大头。村集体也由过去的“空壳村”变成了“收入村”,村集体资金达30万元。鲢鱼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党总支被评为“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
枇杷黄 群众笑
每年五月,中城镇大沙村漫山遍野枇杷金黄,果香馋人。勤劳智慧的村民们忙碌在自家枇杷园里,在最佳时令把成熟的果子采收入篮。果园枇杷收购点上,金黄色的枇杷堆积如山,收购商们把一筐筐优质枇杷源源不断运出大沙村,远销北上广及国外市场。
省搬迁安置办驻大沙村原第一书记王华春告诉记者,全村户籍人口1170户3996人,发展枇杷产业3500亩、半边红李子1200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余元。自2013年以来,省搬迁安置办投入大沙村帮扶资金515万余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派出精兵强将驻村帮扶。
村党总支书记温宪军介绍,10年前发展枇杷产业并非易事。起初,村干部把枇杷苗送到群众的家门,等村干部一走,枇杷苗被群众当柴火烧了。
为取信于民,村“两委”及挂钩干部到片到组、党员联系到户,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火塘会”,开展惠民政策进村组、进家庭、进田间“三进”宣传活动,党员率先示范、带头种植管理,群众积极参与。同时,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展枇杷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传授种植管理、施肥灌溉、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田间实操技能,以及采摘、分拣、包装及商品化处理等采后关键技术。
村党总支树立“能人带动、抱团发展”的理念,以“能人效应”为突破口,在众多种植户中精选懂技术、会管理、积极性高的45户作为能人大户,重点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外出学习,让能人大户先见效、见大效,鼓励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发展枇杷产业中。
大沙村叁溪口家庭农场负责人康祝明看到家乡枇杷产业成规模后,毅然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大沙村建立家庭农场,带领139户群众精心种植枇杷。家庭农场在驻村队员的帮助下,从四川请来技术顾问,常年指导枇杷生产。他们从施肥、浇水到掐花疏果,再到防虫套袋,都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每年采收的枇杷供不应求,平均每公斤高出市场价1元钱。如今,家庭农场已种植400余亩枇杷,今年大果价格每公斤达20元,大、中、小(果)每公斤平均价格为14元。
种植户陈学琴是位开朗乐观的中年妇女,她和丈夫结婚后就到浙江义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村里大规模种植枇杷后,她和丈夫果断回到大沙村种植枇杷。由于夫妇俩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她们家的枇杷长势喜人,往往在地里就被客商订购一空。陈学琴乐呵呵地说:“驻村队员住进大山里帮助群众发展产业,修通了生产路、种植出示范果、联系好销售商、解决了吃水难……一桩桩好事和实事做到大沙村群众的心坎上。”陈学琴的丈夫是个能干人,他在义乌打工每个月能挣七八千元,他告诉记者:“在外打工虽然挣的钱多,但老人、孩子无人照顾,那样的生活不是我们想要的。”
朱志虎是大沙村的枇杷收购商,早早地在枇杷种植园设置了收购点。“大沙村的枇杷色鲜、味甜、皮薄、个大,深受北上广消费者青睐。”他说,今年的收购价前期每公斤18元左右,中后期每公斤10元左右,枇杷销路不用愁;大沙村自发形成了数个收购点,每天收购量超过10万公斤。今年大沙村枇杷总产量可达250万公斤。
王华春介绍,为了支持大沙村15组枇杷产业发展,2024年,他们积极争取到省财政厅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经费69万元,打通了600米长、3米宽的生产路,改变群众人背马驮运枇杷的历史;安装路灯76盏,让群众夜晚出行不再摸黑。种植户赵存莲说:“枇杷基地生产路没有修通之前,道路坎坷不平,枇杷运送到收购点都被颠簸坏了,损失不少。道路修通硬化后,枇杷运输有了保障,不再担心磕磕碰碰损坏枇杷了。”
党建强 劲头足
盛夏的会仪镇黄坪村,田间地头生机勃勃,村舍院落笑语盈盈。省搬迁安置办驻村工作队以“脚下沾满泥土、心中饱含真情”为帮扶“指南针”,头顶烈日活跃在村组一线,为黄坪村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省搬迁安置办驻黄坪村原第一书记张扬介绍,黄坪村以党建为引领,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推动乡村振兴,致力打造金沙江畔的和美乡村。
黄坪村党总支书记余明川说:“帮扶工作队作风过硬,工作扎实,乡土情结浓厚,深受黄坪村民欢迎。”多少个傍晚,在群众院坝里,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围坐一圈,以“摆龙门阵”的形式讲解惠农政策。工作队紧扣绥江县委、县政府“六话六明”要求,将政策宣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通过“院坝会”“小课堂”“三讲三评”等互动载体,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乡村振兴政策和法律法规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农家话”,让党的政策“好声音”传遍村村组组。
工作队与村“两委”联动,将综治、党建、民政等网格“多格合一”,构建起“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精准治理体系。今年一季度,通过常态化隐患排查,成功化解邻里纠纷、民生诉求等矛盾13起,定期回访巩固调解成效,群众满意度提升至100%。
针对半边红李子销路问题,驻村工作队打出“资源嫁接+市场链接+人才培育”的组合拳。工作队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对接企业搭建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培育“田秀才”“土专家”,通过技能培训、结对帮扶,打造致富带头人队伍,带动村民加入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链,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从政策宣讲的“微课堂”到产业振兴的“大舞台”,黄坪村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书写担当。如今的黄坪村,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十年耕耘,十年奉献。省搬迁安置办以强烈的时代担当精神,主动扛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移民帮扶的重任,在乌蒙山深处引领当地移民群众踏上乡村振兴之路。从鲢鱼村的农旅融合愿景,到大沙村的枇杷产业布局,再到黄坪村的和美乡村建设,一幅壮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金沙江畔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