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蔚,原名朱鸿寿,江苏吴县唯亭镇(今江苏苏州唯亭街道)人,自幼聪颖,读书用功,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后,他因家贫到上海当学徒。此后近10年间,沈蔚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沈蔚瞒着家人奔赴延安,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不久后,他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夏,沈蔚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成员到达冀中抗日根据地,参加《冀中导报》复刊工作,并担任冀中通讯社(1942年3月正式改称新华社冀中分社)副社长。
在近4年的记者生涯中,沈蔚不顾个人安危,采写和创作了大量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战地诗歌,成为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记录者。
“猝然,大家跟着排长猛地跳过木栏,冲上前去,手榴弹对准了巨兽的嘴……寒风,飞跑地驰去,胜利的微笑,爬上了紫红色的脸。”刊登在1939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第6期上的《雪夜的袭击》,反映了一支八路军轻骑队夜袭平地泉南30里苏集车站侵华日军、取得胜利的情景。
“杀人是目的”“拉着活人当牲口”“狼心毒刑”……沈蔚发表在1941年《冀中导报》上的《谁能忍受》一文,饱含血泪,揭露了侵华日军残杀我同胞的累累罪行。
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报道,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当地军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1942年5月起,日军对冀中地区展开疯狂“扫荡”。沈蔚身处敌后,多次遭遇危险。有一次,沈蔚同几十名群众被抓到县城当劳工。因自己的南方口音容易暴露身份,他便在敌人面前装傻作哑,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脱离虎口。然而,不久后,7月的一天,沈蔚在随部队转移途中突遭敌人包围,不幸壮烈牺牲,时年未满26岁。
在冀中这块土地上,血迹斑斑的照片和记者证,是沈蔚留下的“绝笔”。
“你是钢铁般的英雄!……为你复仇,为国家民族复仇,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当战友惨死在日军屠刀下,沈蔚将悲痛化为力量,写出《复仇的歌》,在冀中军民中传颂。而他自己,也正是一位新闻战线“钢铁般的英雄”。
新华社记者 朱程 任丽颖
据新华社南京8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