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 8月11日至13日,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综合考评会在昆明召开。会议期间完成了首席科学家聘期考评及21位岗位科学家、15位综合试验站站长的履职评估。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自建立以来,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产业链为主线推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十四五”期间,体系聚焦品种改良、装备研发、绿色加工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育成麻类新品种82个,其中“中苎8号”实现高产、优质、多用协同突破,纤维细度达2300公支的同时实现亩产生物质1.8吨;形成专利技术278项,研发丘陵山地苎麻割捆机、盐碱地红麻收割机等新设备42台(套),推动麻类机械化率从不足20%提升至50%,其中亚麻、工业大麻实现全程机械化;创新集成综合技术60余套,其中纯亚麻干法纺纱技术使万锭用工量减少78.5%,生物脱胶技术降低化学试剂用量70%以上,为推动麻类产业绿色高效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成果转化与产业服务方面,体系创新“四套机制”加速技术落地,累计推广新技术4000余万亩,覆盖全国主要麻区。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300余场,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爱国表示,体系将持续以科技创新破解产业难题,加快构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链,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技术支撑。云南省农科院等地方科研力量将继续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在工业大麻、亚麻等领域深化协同创新,共同推动麻类产业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标杆产业。